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至文化传承的每一个角落。4月25日,百度联合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推出“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以科技创新激活非遗武术的生命力,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全新活力。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传统文化保护进入数字化新阶段,更展现了AI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在Create 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正式发布
非遗武术之困:困境中的突围之路
非遗武术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基因,却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传统武术拳种仅存129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因地域限制、师资匮乏和标准化缺失而日渐式微。正如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郭玉成所言,“学武无门、缺乏专业指导”成为大众接触非遗武术的最大障碍。传统保护方式虽努力抢救挖掘,却始终受限于人力、物力的掣肘,非遗武术亟需一场由技术驱动的“破局革命”。
AI赋能: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技艺
“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的诞生,为这场“破局革命”提供了答案。通过3D动作建模和AI动态纠错技术,非遗武术的招式被转化为可量化、可交互的数字资源。AI不仅能捕捉用户动作轨迹,智能比对标准模型,实时反馈评分和改进建议,还能解析发力原理,提供科学化训练指导。这种“立体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普通练习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指导,真正实现“纸上招式”到“虚拟名师”的跨越。
文化传承的范式革新
非遗武术大模型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理念的革新。它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互动的数字化传承平台,将原本分散的拳种流派数字化保存,形成可留存、可传播、可互动的文化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降低学习门槛、丰富教学形式,非遗武术从“小众秘技”变为“大众共享”,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为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正如百度CTO王海峰所言,“大模型让非遗武术从博物馆‘走出来’,活在当下、惠及全民”。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与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博物馆馆长郭玉成联合发布“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
从非遗武术起步,AI技术的应用场景正不断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这一模式若能推广至更多非遗项目,将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数字化传承体系,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开辟新路径。然而,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传承仍需尊重文化内核。未来还需注重传统技艺的价值挖掘与人文表达,避免“技术化”简化为“形式化”,让非遗武术在数字时代既“活”起来,也“传”下去。
结语
非遗武术与AI技术的跨界融合,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当古老的招式遇见智能算法,当一招一式转化为数字代码,非遗武术不仅实现了技术层面的活化,更以创新姿态回应了时代需求。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文化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延续生命力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更多领域拥抱AI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将越走越宽,中华文明的薪火将在科技的光芒中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