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9期,总第932期),原题为《你好,企业家丨李小勇:在存储领域树起中国标杆》。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戴闻名
霄云科技的目标,是打造国产分布式存储第一品牌,在数据存储领域树起中国标杆。
2024年5月 , 霄云科技在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2024)上展示BOSS分布式存储系统
数字化时代,信息如潮水,“存储性能不足”成为横亘在许多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基于存储架构的差异,存储设备主要分为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指基于分布式架构,通过软硬件协同,依托高效网络连接多个节点来实现存储功能的IT产品和服务。与集中式存储相比,分布式存储更适合大规模数据存储和高可用性需求的场景。
随着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集中式存储已经“力不从心”,面临着单点故障风险和可扩展性有限等多项缺陷。
转向分布式存储,势在必行。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分布式存储市场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 年中国分布式存储产业规模达到 198.2 亿元,年增长率高达43.7%。
分布式存储虽好,但门槛也高:系统复杂,研发周期长。
“由于研发周期长至5-10年,并且存在较大失败风险,国内分布式存储产品大多基于国外研发的开源软件设计,完全自主研发者凤毛麟角。”上海霄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霄云科技”)创始人李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霄云科技自主研发的碧海分布式存储系统(BOSS),就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霄云碧海分布式存储(BOSS)
李小勇介绍,目前BOSS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调阅速度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已实现存储百亿级文件性能不衰减、文件和对象互通访问性能无损耗。
成立于2015年的霄云科技,经历数年积累,正进入爆发期:已获得2020年度“中国存储峰会软件定义存储产品金奖”和2020年度“上海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荣获赛迪咨询“2024分布式存储医疗行业市场TOP1”认证,正在推动国产存储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霄云科技的目标,是打造国产分布式存储第一品牌,在数据存储领域树起中国标杆。”李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李小
勇
“顶天立地”
20世纪60年代,李小勇出生在甘肃农村。他回忆,那个时候的西北农村还相当贫困,需要几个家庭合作才养得起一头牛。他从小就穿旧粗布衣,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在油灯下苦读。
1989年,高中毕业的李小勇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人生第一次乘绿皮火车前往省城兰州。当时电脑还未在国内普及,学校机房每天中午免费开放给学生使用一批VAX小型机(1977年问世的32位小型机,个人电脑前身),李小勇就天天泡在机房里写程序。
大学毕业后,李小勇进入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工作,但内心深处,他还想接触更大的世界。两年后,他成功考入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通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电子科大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实力全国领先。在校期间,李小勇有机会参与了国家第一代高性能路由器开发项目。
“当时国内互联网不发达,查找资料非常困难,我们还需要找校长签字后,购买英特尔网卡去做研究,那个项目用时近3年才完成。”李小勇回忆。
2000年,李小勇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承计算机系白英彩教授。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嵌入式系统”。2008年,经过深思熟虑,他转而全力主攻存储领域。
“我的考虑是,选择科研方向要‘顶天立地’:一方面要有足够大的研究空间,符合未来30年的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还要能在实践中有广泛应用。”李小勇说。
存储,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领域: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如何安全可靠地应用海量化数据,已是科研人员的“必答题”;另一方面,存储在不同行业中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且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日益重要。
下定决心后,李小勇给自己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过去几十年中存储领域的研究论文。他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长期住在办公室,经常半夜两三点跑到学校旁边的麦当劳吃个夜宵,再继续工作。
在导师白英彩的带领下,李小勇成功申请到2010年上海市科委发布的“PB级海量存储系统”项目,从此“有经费支持可以买设备了”。
“放水养鱼”
当时,国内研究开发存储系统,习惯基于国外开源软件做优化。李小勇却决定从头开始,自主研发。
项目周期为2年,直到1年半的时候,他的研究还是毫无进展,“问题点太多了,不知道怎么解决,感觉像珠穆朗玛峰一样翻不过去。”李小勇回忆说。
2012年项目结案时,李小勇仍然未实现突破,最终只能选择先走“老路”,在国外开源软件的基础上做优化。
回首这段经历时,他意识到,当时自己的能力储备还不足以独立研发出分布式存储系统,“像是一个自行车生产线上的技工,忽然被放到了飞机制造线上”。
但李小勇并未知难而退,放弃自主研发,而是一边努力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一边寻找突破口。
那几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湖边,半夜两三点钟,常有个人影彷徨徘徊。月朗星稀之下,鱼群跃出水面,一片粼粼波光打碎夜的静谧,也惊醒了在湖边沉思的李小勇。
“没有拼命奋斗过的人,不会看见这样的风景。”李小勇说。
他深入研究了单机版存储,开发了NAS存储(一种基于文件级的存储解决方案,通过网络提供共享的文件存储服务)和ISCSI存储(一种基于块级的存储协议,允许客户端通过IP网络访问远程存储设备),在此基础之上研发自己的存储系统。
自主研发的过程很煎熬:有时候感觉一个方案可行,但做到一半发现又走不通了,只能再换一个方案,循环往复,至少需要尝试三四次才能找到真正可行的方案,“感觉像是走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看不到尽头”。
这段在失败中积蓄力量的过程,被李小勇称为“放水养鱼,放马跑洲”——“这是创新和研究的规律,不断量变,最终会积累成质变”。
2014年4月,李小勇出国访学一年之后,在回国的航班上写代码时,忽然感觉很多问题想通了,像捅破了窗户纸一般。
“在那个时间窗口,我自己研发出了一个分布式原型系统,结合这几年积累的科研成果,评测后效果很好。至此我才感觉到,自主研发不基于开源软件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可行了。”李小勇说。
2015年4月,李小勇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存储闭源系统BOSS问世,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都实现了自主且安全。
“国产分布式存储系统研发成功,具有特殊意义。我认为,它甚至能比肩国产飞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李小勇说。
不久后,李小勇筹集到500万元启动资金,正式创立霄云科技。
创业近10年后,李小勇回到了他从小长大的村庄。俯视着脚下的沟壑阡陌,他不禁感叹:“创新如同登山,看似有100条路可以上山,但其中可能只有数条能够登顶。选择正确的道路需要点运气,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拗’的劲头。”
霄云科技所在园区(零号湾)
寻找“钉子”
回看霄云科技的发展历程,李小勇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自主研发出产品;第二步是“拿着榔头找钉子”,寻找能最大程度发挥产品优势的场景;第三步则是“从1到10”,实现规模扩张。
“拿着榔头找钉子”,是决定性的一步。在试水过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后,霄云科技依然没找到最能发挥价值的场景,原因在于上述领域对存储软件性能的要求不够“高精尖”,体现不出BOSS系统的优势。
直到他接触到医疗领域,才真正找到了那颗最合适的“钉子”。
2019年,在卫宁健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卫宁”)引荐下,霄云科技团队走进上海市胸科医院,发现医疗行业影像调阅速度慢的痛点已存在多年。
作为国内胸外科领域的顶尖专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的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承载的影像数据已达到十亿级文件规模。这样一家顶尖三甲医院的医疗影像存储系统,容量一方面要足够庞大,满足未来不断扩容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医疗高峰期还要能高速无卡顿调阅影像,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尽管已经使用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但医院存储系统调图卡顿的情况已经存在了近10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了解到这个痛点之后,霄云科技为上海市胸科医院量身定制了新一代医疗PACS影像存储解决方案:将PACS系统的调图速度从业内常见的每秒20-50幅,提高到每秒300幅以上,彻底解决了PACS影像调图卡顿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实现百亿级文件性能不衰减且所有PACS数据全部可以在线高速调阅。
李小勇介绍,以火车来类比的话,从前的调图速度就像是绿皮火车,但霄云科技定制的系统上线后,就升级成了高铁,“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
一开始,上海市胸科医院对于霄云科技系统的可靠性也是半信半疑,只配置了少量存储容量进行试点,且所有数据都是一式两份:一份存储在霄云科技系统中,另一份留存在医院原先的进口设备上。调用时由霄云科技系统先读,如果出现问题可及时切换至进口设备。
但霄云科技经受住了考验。第二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决定,将所有数据迁移至霄云科技系统。
李小勇认为,与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合作“开创了业界先例”:此前医院调用一组影像图片平均需要约3分钟时间,霄云科技系统则可以在3-5秒内完成,且能在高速的同时保证稳定和安全。
此外,医疗数据迁移速度也实现了突破:一般三甲医院数据量迁移通常需要两年,霄云科技则将其缩短至两三个月。
如今,霄云科技已经为包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在内的多家大型三甲医院部署了类似的PACS存储系统。
过硬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也让霄云科技获得了包括国内著名基础软件投资机构元禾重元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青睐。
李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凭借差异化技术路线和场景深耕能力,霄云科技正在推动国产存储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未来,公司将加大对“国产分布式存储”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产品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突出优势,为中国在分布式存储领域实现真正突破而努力。
“人工智能领域将是我们重仓的下一颗‘钉子’。霄云科技正在面向人工智能存储做系统研发和优化,未来会把技术优势运用到各个人工智能新场景中去。”李小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