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幸咖啡因“同一饮品在4部手机显示3种价格”登上热搜。记者实测发现,同一门店的生椰拿铁和橙C美式,不同账号价格差最高达4元,且积分最高的老用户反而支付了最高价。这一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对“大数据杀熟”的质疑。究竟这是技术漏洞、营销策略还是算法陷阱?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
一、价差背后的技术逻辑:算法如何“看人下菜碟”?
根据技术从业者分析,瑞幸的定价差异可能源于以下算法策略:
-
用户分层模型(RFM)
- 消费频率(F):高频用户易被判定为“价格不敏感”,优惠力度降低。
- 消费金额(M):高消费用户可能被贴上“高净值”标签,反而减少优惠。
- 沉默唤醒(R):长期未消费用户会收到大额优惠券以刺激复购。
-
动态优惠券系统
- 优惠券并非随机发放,而是基于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投放”。例如,新用户首单享9.9元,老用户则可能仅显示13.9元原价。
- 优惠券使用门槛差异:同一商品,不同账号可能需满足不同满减条件(如满20减10 vs 满35减5)。
-
设备与渠道识别
- iOS与安卓用户、APP与小程序用户可能看到不同价格。新设备或通过推广链接进入的用户,更易触发低价策略。
二、法律边界:是“杀熟”还是合理营销?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平台在同等交易条件下对同一商品设置不同价格,且未告知消费者,则涉嫌违法。但当前争议焦点在于:
-
优惠券差异是否构成“杀熟”?
若价差仅因优惠券力度不同,且发放逻辑与用户消费行为无关(如随机发放),则属于合理营销。但若系统刻意对高频用户减少优惠,则可能构成“大数据杀熟”。
-
举证难题
消费者需提供截图、订单记录等证据,证明平台存在针对性定价。然而,平台常以“随机优惠”“门店差异”等理由解释,导致维权困难。
江苏永衡律师事务所吴国皓律师指出:若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对特定群体(如老用户)实施“反向优惠”,则涉嫌违法,消费者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三、消费者自救指南:破解算法定价的5个技巧
-
多账号比价
- 准备2-3个账号(含新注册账号),切换使用以获取最优价格。
- 尝试不同渠道:APP、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价格可能不同。
-
干扰用户画像
- 定期清理APP缓存、关闭定位权限,减少数据被追踪。
- 使用无痕浏览模式下单,避免历史行为影响定价。
-
心理博弈策略
- 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后暂不付款,系统可能推送优惠券挽留。
- 选择非高峰时段下单(如工作日上午),部分平台会释放隐藏优惠。
-
善用比价工具
- 通过“慢慢买”“比价网”等第三方工具,横向对比各平台价格。
-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隐藏优惠码”分享(如微博、小红书)。
-
法律武器备用
- 保存订单截图、支付记录,若价差超过30%,可拨打12315投诉。
- 集体维权更有效:联合其他消费者提交证据,提高监管介入概率。
四、行业反思:算法透明化才能重建信任
此次事件暴露了咖啡行业的两难困境:
- 成本压力倒逼:咖啡豆价格上涨、租金人力成本攀升,企业需平衡利润与用户留存。
- 算法信任危机:老用户因“忠诚反被割”产生被背叛感,可能转向竞品。
国际经验显示,星巴克等品牌采用“会员等级明示折扣”策略(如金卡享固定8折),既能提升复购率,又避免信任危机。反观瑞幸的动态定价,虽短期提升利润,却可能损害长期品牌价值。
结语:在算法时代,消费者如何“反驯化”?
当喝一杯咖啡都成为数据博弈,消费者需清醒认识到:算法没有善恶,但商业伦理应有底线。面对平台的“精准收割”,我们既要通过技术手段自我保护,也需推动监管完善——例如要求企业公开定价逻辑,或建立“算法黑箱”审查机制。毕竟,当每一口咖啡的价格都成为谜题,消费体验便已背离了最初的愉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