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圈子越小,生活越好

来源:洞见

作者:洞见pumpkin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得出了一项反直觉的数据:

35岁后的人际关系每减少10%,生活满意度会提升17%。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喧嚣,享受呼朋引伴的热闹,可到了中年,见过了真实的人性和利益交换之后,便没了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的兴趣。

人多的地方,是非最多,消耗最多。

一个人的成熟,从圈子缩小回归自我开始。

就像作家雪小禅说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1

圈小,清欢

贾平凹在文化名流中是出了名的爱交朋友。

他形容交友就像磁铁吸铁片、钉子、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这种性格让他朋友遍天下,可他也因此惹出了很多麻烦事。

有人因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带着目的接近,利用过他之后一脚把他踹开;

有人刺探他的隐私,添油加醋地加以传播,让他声誉受损;

还有人因帮过他一点小忙,便没完没了地向他讨人情,让他不胜其烦。

刚开始他并不计较,想着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坦诚,谁吃亏谁占便宜无所谓。

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把朋友看得非常重要,为此冷落了亲戚,父母和妻子儿女。

可他渐渐发现,处理朋友间的人情世故,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

今天老李来求一幅画去银行打通关系,明天小刘的岳父寿辰要一幅字当贺礼,甚至帮他搬过一次煤的邻居都来找他帮忙介绍工作……

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敲门声不绝于耳,留给他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他于是下定决心闭门谢客,没有了叨扰的敲门声,在书房看书写字,顿觉清爽畅快。

叔本华说: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他的处境就越好。

圈子小了,不必在迎来送往中虚度光阴,才能全力以赴做好真正重要的事情。

前段时间,一个老书友给我留言说:

“自己现阶段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社交了,生活两点一线,同事一般不会有过深的交往,真正能谈心的朋友也是寥寥无几。”

我想,这应该是步入中年后的一种常态。

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25岁时结交的朋友最多,而之后20年间朋友越来越少,到55岁的时候,不过剩寥寥几人。

和朋友走散,既有客观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冲击,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光是赚钱养家就已经耗费了大半的时间和精力,再没什么余力去维护其他不打紧的人际关系。

圈子太多,朋友太杂,只会给自己徒增负担。

与其在无意义的圈子里,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02

圈小,家安

我刚工作的时候,出版社有个前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他前辈喊他一起去下馆子,他总是笑盈盈拒绝,拿出老婆准备好的便当,吃得开开心心;

晚上有酒局邀约,能推辞的他一概推辞,推不掉的也是喝到十一点,立马赔罪离开“你们尽兴,我老婆孩子在家等我”。

单位里的人都调侃他妻管严,我也不理解:正是打拼事业的年纪,天天往家里钻,哪有什么升职的机会。

可多年以后,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经成了单位的二把手。

原来,那些一下班就去应酬的前辈,有的喝得太猛进了ICU,勉强恢复过来,身体也大不如前;

有的迷恋上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在欲望的差使下,抛弃了家庭,也砸了自己的口碑和人品;

有的一门心思想往更高的圈子里挤,忙着打点关系,结交贵人,荒废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反倒是他,每天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笔杆子锅铲子轮番上阵,稳住了自己的家庭,也守住了自己的事业。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中年以后,那些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俩人都不热衷于广泛社交,他们的圈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小,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管理中。

妻子不会三天两头就去参加闺蜜聚会,丈夫则以家庭为重,较少与只知享乐的朋友往来。

就像演员陈道明,即便是在最红的状态下,他也刻意远离人群,不入酒局。

他曾谈及自己的生活状态:“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

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家陪伴妻子,夫妻俩同坐窗下,一个侍弄花草,一个看书练字。

圈里浑浊不堪,陈道明却始终保持零绯闻,妻子相爱相守40多年,

就像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

作为特首她免不了交际应酬,但她却经常推辞那些没必要的往来应酬。

她在参加一次电视访谈时说:“我无论多忙都会回家吃饭,更会推掉很多慈善晚会、筹款活动,六点后的应酬我基本不参加。”

亲手为孩子做饭,在饭桌上互相分享生活。

沐浴在足够的爱和陪伴中,她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剑桥大学。

林语堂曾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可口,家人的笑脸比酒桌上的奉迎暖心。

到了一定年纪你会明白,任何人都不如家人重要,任何事都不如经营家庭值得你全力以赴。

斩断无用的社交,回归家庭,圈子小了,你的家庭就稳了。

03

圈小,心静

这几年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也曾多次陷入内耗中。

因为事业有所发展,不少媒体找上门来采访,也有一些同行邀请我去分享创业心得,还有很多机构组织了各种资源互换的交流会。

一方面我是一个i人,不太习惯于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另一方面我又纠结,经常拒绝各种邀约,会不会让我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直到我看到罹患脑瘤的李敖在离世前发表的那封“临终”公开信。

在信里,他向亲人、友人、敌人一一告别,谈及他光芒四射的一生,他如此总结:“我是单干户,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他说,就是这份不太合群的孤独,才让他成为了一代大师。

我回想起自己创业初期。

那年我辞去杂志社安稳的工作,从北京回到家乡的小村,一年半时间不与任何人打交道,疯狂地阅读,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写作。

后来我决定创业,每天一个人写稿,经常从凌晨写到深夜,累了就数星星,困了就在房间踱步。

在这段无人问津的时光,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也正这种宁静,让我不断沉淀,最后迎来了事业上的爆发期。

从那时起,我开始与自己的“不合群”和解了。

特立独行也好,格格不入也罢,外界的评价和心灵的自由之间,我何必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

《围炉夜话》中有言: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美学家蒋勋年轻的时候,经常一个人背着包带着两件衬衫,独自出去旅行;

哲学家梭罗在大多数人都在追求金钱的时候,隐居在瓦尔登了瓦尔登湖畔;

文学家木心放着好好的少爷不当,却偏偏去人烟稀少的莫干山度过孤独岁月;

宁远在《远远的村庄》中说:

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盲目的合群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一个人能享受独处时的宁静,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中年以后,远离人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头脑清醒。

清代张灿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呼百应,烈火烹油”的日子,不常见也不长久,每个人的生活最终要落实到“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琐碎之中。

这种生活也许平淡如水,仅有书香作伴,知己两三,家人在侧,但却是最踏实最合心的。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