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解放桥的故事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高兴 王华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特克斯河(伊犁河支流)犹如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将昭苏高原清晰地分为南北两域。曾经,这条河流犹如天堑,两岸居民往来交流困难重重。然而,兵团人凭借铮铮铁骨、满腔热血以及非凡的智慧,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先后于特克斯河上架起两座解放桥,让曾经的“天堑”变成通途。

木石为骨的初代虹影

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水流湍急,河床宽阔,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严重制约着两岸物资的交流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

回溯到1950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阔克托别供应站官兵与当地居民携手,在特克斯河上修建一座木石桥,并将其命名为“解放桥”。那时诸多工程都以“解放”命名。这座看似寻常的木石桥,不仅连通了特克斯河两岸,更成了连接军民情谊、见证时代变迁的重要象征。

彼时的新疆刚刚和平解放,可谓百废待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官兵们肩负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双重使命。在特克斯河畔,建桥已然迫在眉睫。然而,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建桥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大家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简陋的工具以及有限的材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第一座解放桥的修建之路。

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体格健壮的建设者负责从附近林场搬运粗壮的云杉原木,他们喊着整齐嘹亮的号子,将一根根直径达半米的木材扛到河边。几位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主动承担了最危险的河心作业,他们把粗麻绳系在腰间,在湍急的河水中小心翼翼地打桩定位。当地居民则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协助选择最佳的建桥位置。妇女们也没闲着,有的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烧水做饭,为大家提供后勤保障,有的则帮着编织固定木桩用的绳索。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辛苦劳作,解放桥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座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有力促进了昭苏县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为昭苏县乃至整个伊犁地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光匆匆,岁月流转。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座解放桥因年久失修,逐渐破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于是,修建第二座解放桥的筹备工作拉开了帷幕。

钢筋铁骨的时代长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农四师(现四师)相关部门开始实地勘测,筹备建设第二座解放桥。20世纪70年代初,在第一座解放桥旁70米处,第二座解放桥开工建设。兵团建设者克服了严寒与物资短缺等诸多困难,利用简易工具搬运石料、夯实桥基。当地牧民们更是主动提供牛羊驮运建材。

1971年2月,昭苏管理处接到修建第二座解放桥的任务后,迅速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农四师工建团(新疆宏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之一)担负起建桥的主体重任,昭苏垦区各团场也踊跃参与到建设之中。

同年2月底3月初,施工人员分批进驻工地。他们因陋就简,在雪地上修建了住房、工棚,快速完成了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全面细致的部署、充分的前期准备以及严谨的建桥设计,工程于1971年3月20日破土动工。由于工期紧张、任务繁重,为了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建桥任务,施工人员先后进行了三次调配。施工前期投入劳力180人,中期投入劳力360人,末期更是组织了“大会战”,投入劳力最多达1300余人。

第二座解放桥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分3跨,每跨20米,桥面宽6.5米,台高(包括基础)9.85米,墩高7.86米,全长80米。其设计承重能力为汽车15吨,挂车60吨。这座桥结构坚固,造型美观,成为当时昭苏县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

在那个物资匮乏、机械条件有限的年代,参与建设的兵团人用血肉之躯与钢铁、冻土、石块展开了顽强的较量——搬运沉重的建筑材料、搭建脚手架、浇筑混凝土……为了赶进度、抢工期,施工人员实行“三班倒”,人歇机不歇,分秒必争,只为保质保量完成筑桥任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8个多月的艰苦施工,第二座解放桥于1971年11月24日竣工通车。

排万难天堑变通途

兵团精神铸就了南北通道,两座解放桥架起了昭苏交通大动脉。

3月25日,在和煦的春日暖阳下,3名参与建设第二座解放桥的老军垦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建桥的难忘场景。随着他们的娓娓讲述,当年在特克斯河湍流上架桥的宏大场景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89岁的四师七十七团五连退休干部杨雨培回忆起当年建桥的经历,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日:“1971年,修建第二座解放桥的时候,我们团去了两个排,我当时30出头,担任二排排长。队伍里还有一个女子班,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一个排由3个班组成,每个班大概有13个人。为了赶进度,开春我们就到了施工场地,搭帐篷、挖地窝子,吃住都在那里,一直到桥面贯通,11月底我们才回到团里。”

杨雨培回忆,当时的劳动采取三班倒,即便晚上发电照明,施工也不停歇,无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有相应的修建任务。昭苏垦区的4个团场加上师里的工建团,所有人都铆足干劲。每天都要和河水打交道,双腿在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河水冰凉刺骨,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雨培落下了关节炎病。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大家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早日把第二座解放桥建好,让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为四师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9岁的贾秀山,是七十七团五连退休职工,1964年从内地来到新疆,1971年参与了第二座解放桥的修建工作。当时他在骑兵连,担任四班班长,先是带领11个人去打地基,之后负责搬运工作。

“我们班主要负责搬运桥面栏杆、栏杆下面的墩子,还有小拱。我们建设的是双拱桥,小拱都是我们人工扛上去的。一个小拱大概有80公斤,当时选了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就是我们三个人把小拱一个一个扛上去的,从河坝里搭着木梯子往上扛。那过程真是艰难啊,常常扛得精疲力竭,而且还特别危险,不小心就容易掉下来。卸水泥、搬石头,全靠人力,回想起来,当时的劳动强度真的很大。”贾秀山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在桥面合龙期间,我们所有人三天三夜没合眼,白天晚上连轴转,干活的时候推着车子都能睡着,但心里特别高兴,毕竟桥面终于要通车了。”

和贾秀山一起修桥的还有石来富。石来富是七十七团一连退休职工,他参加建桥的那一年,只有17岁,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去了先挖地窝子,去的时候地上还有积雪,土壤都是冻着的,向下挖40厘米左右才好挖一些。那时候,解放鞋3元一双,而工资才5元一个月。一双鞋子穿一个礼拜就磨破了。为了节省开支,大家在鞋底缠上细铁丝,要是不缠的话,石头硌着,鞋底没几天就烂得没法穿了。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每个人都充满干劲,一心只想着把这座桥建起来。”

团结就是力量,信念就是号角。杨雨培、贾秀山、石来富等参与建桥的老军垦,用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和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第二座解放桥的架设,让这座桥成了边疆发展历程中永不褪色的时代印记。

如今,五十多年的时光已然过去,第二座解放桥也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从木石为骨的初代虹影,到钢筋铁骨的时代长虹,每一块基石都浸润了兵团人的汗水与心血,铭刻着最动人的时代印记,激励着后来者续写兵团精神的壮丽篇章。

上一篇:解放军仪仗队首次应邀赴越南参加阅兵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