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经网
“医学天才”董袭莹的故事,让全国目睹了一个阶层的教育特权。
本科是经济的,博士是内科的,导师是骨科的,论文是妇科的,规培是胸外科的,就职是泌尿外科的,董小姐确实是亿里挑一的奇才。
人生一路开挂,特权如影随形。
她身上诸多疑点,如跨专业学习、学术成果的真实性、规培的特殊安排等。在这些表象背后,其父母、祖辈以及学术生涯中的关键人物,共同构成了一张横跨政、商、学三界的庞大关系网。
董小姐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没本事的父母。
此前3月24日,湖南长沙发布中考改革方案,上述政策引起关注。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有人评价,这是将铁饭碗传给自己的后代。还有人觉得,跟离推荐上大学为时不远了。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财富和资源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拼爹游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成为一种定势,进一步强化了代际传递的固化机制——这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造成阶层固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市面上的大部分解析,都只是简单地将社会分成若干阶层,仿佛这就是社会的真相。但事实上,这些都只是表象,把社会分成10层、20层或者30层,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社会分层只是一个结果,是背后的那个机制导致了这个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那个机制到底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第一版出版于九年前,后来断货至今,二手书长期溢价。它是当年大名鼎鼎的“社会学文库”的重磅之作,编委会阵容非常强大,每一位都是中国社会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李培林、孙立平等人,其专业度和影响力无需赘述......
丛书主编郑杭生先生,是中国社会学名誉会长。他说,这套书的重点在于:要对转型中的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对符合国情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世界社会学的新发展和走向有所把握。遗憾的是,《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出版当年,郑先生就因病去世。
本书主要执笔人是社会学博士,含金量最高的“长江学者”——李路路,他深耕中国社会学40年,特别擅长社会结构分析。硬核的编委和作者团队,造就了硬核的著作。
这本书认为,阶级不是简单的等级秩序,而是一种关系型的存在,把一个社会简单地分为若干阶层没有多少意义;阶级分析视角的核心,是基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根植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之中......
“结构性不平等”正是阶层固化表象下的本质。由此出发,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一步步深入当代社会问题的更深层次,看清中间社会阶层的政治功能、转型期的分配不公与冲突、国际视角下的公平观念等重大议题。
书中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真实数据为基础,一步步得出可靠的结论,方法严谨,逻辑清晰,理论扎实、内容丰富,非常有助于认知社会的复杂、残酷以及我们社会的独特性,为理解当代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极具参考价值。
读完这本书,可以极大提升透视阶层结构的能力;掌握书中的理论工具,犹如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大多复杂社会现象将会变得一目了然,可谓一通百通。
无论专业学者、社会精英,还是大众读者,都可将《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作为深层理解我们社会的案头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