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雕塑里的半个世纪

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二号展厅内陈列的《吃馕喝茶忘不了解放军》雕塑(摄于4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牛孟豪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李成亮

在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二楼西厅,一座名为《吃馕喝茶忘不了解放军》的雕塑静静伫立。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和解放军战士紧握的双手,凝固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记忆,镌刻着永不褪色的军民鱼水情。

这段故事的起点,要回溯到1927年的秋收起义。七十二团被称为“红军团”,其前身是1927年诞生于湘赣苏区的农民自卫队。这支队伍从井冈山的烽火中走来,先后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驻守南疆三县、移防北疆伊犁、屯垦肖尔布拉克的光辉历程。一路走来,这支队伍始终传承着“为人民而战”的红色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披荆斩棘。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步兵第五师十三团(现“四师七十二团”)向新疆开进,进驻南疆库车、新和、沙雅三县。

1952年,十三团进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创建农场,揭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当时,受匪患和自然灾害影响,当地农耕荒废,群众缺衣少食。十三团官兵用报废器材打造成农具,无偿赠送给当地老乡,带领群众开垦荒地800余亩,种下700余亩春小麦。

然而,这一年春末夏初,肖尔布拉克遭遇大旱。那时正值小麦灌浆关键时期,为了能让驻地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种的庄稼获得丰收,十三团官兵主动放弃了自己耕种的700余亩田地,义无反顾地截断水源,将宝贵而有限的灌溉用水全部引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农田里。当年,老乡种植的小麦和玉米获得了丰收,而该团耕种的农作物因缺水全部旱死,颗粒无收。

同年10月,丰收后的少数民族群众满怀感激之情,推举德高望重的吾买尔大爷,带着慰问品和精心制作的一面锦旗来到十三团司令部驻地。吾买尔眼含热泪,用颤抖的双手紧紧拉着时任十三团副团长刘可桑的手,激动地说:“为了让水,你们宁可旱死自己的麦子,真是一颗粮食一颗心,吃馕喝茶忘不了解放军。”这句质朴的话语,成为军民情谊最生动的注脚。

2015年年初,四师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以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为蓝本,精心塑造了一座1.74米的雕塑《吃馕喝茶忘不了解放军》。在屯垦戍边的壮阔历史长河中,这样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或许只是朵朵浪花,但这座雕塑却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它凝固的不仅是维吾尔族老大爷与解放军战士紧握的双手,更镌刻着人民子弟兵“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的赤子初心。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让这段历史化作永不褪色的丰碑,无声诉说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在边疆热土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上一篇:让荒原变粮仓
下一篇:纽瓦克机场据悉发生雷达和无线电通信中断长达90秒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