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3天时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已达成了停火协议。虽然只是一场局部战争,却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荡。甚至可以说,这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在第一次海湾战争里,美国以魔术般的战术手段,证明其一超独霸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其他国家,包括苏联都是降维打击的。
而这次印巴战争,中国初露锋芒,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在5月7日印巴空战后,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关键性关税协议,要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这场冲突和协议的背后,揭示了五常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40多年来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如今似乎再也藏不住其锋芒。而美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力,则在这种变化中逐渐边缘化。
一、中国的锋芒藏不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自老山轮战结束后,中国已经40多年不打仗了。在全世界眼里,中国是一个和平且专注于发展经济的国度。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后,成为很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很高,但在地缘影响力方面却大大不足,既比不上美、英、法等西方的常任理事国,甚至连没落的俄罗斯也比不过。俄罗斯都可以同时参与从欧洲、中东乃至于远东的事务,而中国却做不到。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战略选择。这种策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30%以上。然而,在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中国的影响力却相对滞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相对较晚。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军事现代化,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先进武器系统。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军事联盟和基地网络,构筑了全球防务体系,中国难以突破这一壁垒。例如,“经济靠中国,防务靠美国”的现象在东南亚地区尤为明显,尽管中国是这些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美国通过五角大楼的军事援助和联合演习,维持了其在该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让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例如,近年特朗普政府威胁巴拿马运河时,巴拿马尽管与中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但最终选择了退出一带一路,原因在于美国的军事压力。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期间,中式武器如62式坦克、79式步枪等,性能较差,难以与西方装备竞争。这也导致后来中国武器出口一直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甚至在军售方面,被韩国击败。
这种局面在印巴战争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月7日的印巴空战,成为中国军事工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空战中,中国的歼10C战机以碾压性的手段,击落了印度3架阵风战机、1架苏30以及1架米格29,而自己却毫无损失。这不仅证明了歼10C的优越性能,也标志着中国武器体系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这一战绩的背后,是中国军事工业数十年的积累。歼10C配备了先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以及PL-15超视距空空导弹,这些技术在印巴空战中展现了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PL-15导弹的射程和精度,远超印度的R-77和阵风战机的MICA导弹,使得印度战机在交战中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胜利的意义,远超过一场局部冲突。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工业的成熟,证明了中国武器不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能够与西方装备正面竞争的高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打开了中国武器的国际市场。例如,韩国《朝鲜日报》撰写文章,担心埃及会反悔A50的订单,转而购买中国的歼10甚至歼35。
军售代表着地缘政治的延伸。中国武器一炮打响后,世界各国必然会瞩目,其所带来的必然是地缘环境的扩张。例如,中国歼10C的战绩,不仅提升了其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也为中国在其他地区的外交铺平了道路。
中国军售的提升,能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在巴基斯坦,中国不仅提供了军事装备,还帮助其建设瓜达尔港和中巴经济走廊,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为中国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组合拳,显示出中国从经济大国向世界大国的全面转型。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锋芒再也藏不住了,即使想韬光养晦也不行了。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也改变了五常格局的平衡。
中式装备击败了俄式和欧式装备,必然映衬出英国、法国以及俄罗斯的没落。同时也会打破美国对中国最后的自欺欺人,那就是中国只会搞经济,军事不太行。
要知道在美国防务排名中,中国空军的实力居然还不如印度,中国歼20战机也根本不是印度阵风战机的对手。然而事实证明,中国仅用相对较弱的歼10c,就击败了欧洲最强的阵风。如果歼20前来,战绩恐怕更是一边倒。
二、美国开始平视中国
因此印巴战争后,世界各国开始进一步正视中国的强大。而中国的强大,更影响到了美国。让美国以更平等的态度面对中国。
印巴空战的两天后,也就是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达成了关键性的联合声明。美国在日内瓦谈判中几乎全盘满足了中国核心需求,关税税率大幅下降,与英国等铁杆盟友的待遇相当。
特朗普一向崇尚实力外交,他的妥协说明,特朗普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强大。如果印巴空战以中式装备惨败而告终,或许美国也不会同意得那么快。
与此同时,美国一直是世界各国冲突的仲裁者。但在印巴战争中,美国竟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反而是中国武器强大的,促成了停火协议。这让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挑战,而是全面的战略威胁。
印巴大战以及关税战的结果,说明美国已经压制不住中国,已经没有海湾战争时期一超独霸的地位。没有中国点头,美国什么都做不成。事实上,在俄乌战争期间,已经出现了这个端倪。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了上万项制裁,但只要中国不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就是“死不了”。印巴战争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三、英、法、俄相对衰落
5月7日的印巴空战,不仅是中国军事工业的一个转折点,更是老欧洲——英国、法国以及俄罗斯——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进一步衰退的象征。作为印度的传统盟友,俄罗斯的武器被中国战机毫无意外地击落;英、法对于印巴战争也毫无影响力。这种现象的背后,揭示了老欧洲在军事、科技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上的集体退步。
俄罗斯作为印度的传统盟友,长期以来通过军售维持其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印度空军的装备中,超过70%来自俄罗斯,包括苏30、米格29等战机。这些装备曾被视为与西方武器并肩的强大力量。然而,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中,中国的歼10C战机以碾压性的手段,击落了印度的苏30和米格29,而自身毫无损失。这种战果,不仅暴露了俄罗斯武器的技术劣势,也让俄罗斯在印度的传统盟友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之力。这种技术差距的暴露,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俄罗斯在全球军售市场上的失势。
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的尴尬,反映了其在乌克兰战争中的消耗。2024年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耗费了大量资源,削弱了其全球战略能力。印巴空战的失败,进一步凸显了俄罗斯的衰退。长期以来,俄罗斯通过军事干预,维持其在欧洲和中东的影响力,但如今这种影响力正在被中国逐步取代。
英国和法国作为老欧洲的代表,曾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军事领域,英国的“台风”战机和法国的“阵风”战机被视为西方装备的顶尖水平。然而,在印巴战争中,英法的影响力被边缘化。
而在欧洲事务上,英、法、俄都或许从中发现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耿爽同志曾说:“如果中国军援俄罗斯,俄乌战场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印巴战争后,英、法、俄恐怕是真信了。
不久后,董军防长受邀请访问法国。法国希望借助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影响力,推动“公正持久”的和平进程。双方还可能探讨欧洲安全架构重建(如“欧洲军”构想)及潜在维和合作。很显然,马克龙政府将中法军事合作视为实现“战略自主”的关键变量,将中国视为平衡美欧关系的关键性砝码。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歼10C确定被邀请参加巴黎航展。在这方面,法国的胸襟确实让人佩服。
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更是值得拉拢的力量。俄罗斯很清楚,中国如果稍微不那么中立,俄罗斯根本撑不了三年的俄乌战争。俄罗斯开始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地缘利益让渡给中国。
可以想象到未来,英、法、俄的地缘影响力可能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还会进一步下降。未来五常的格局将是中、美两强并立,英、法、俄将成为地区性强国。
四、最受伤的是印度
要论谁最受伤,恐怕非印度莫属。印度一直致力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经常拉着日本一起向联合国申请,结果被五常轮流否决。
印度之所以发动战争,很可能就是受美国所怂恿。细心人可能发现,美国将惯称的“亚太地区”改成了“印太地区”。很显然,美国有将印度拉入“遏华”阵营的意图。
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印度也有意利用这个局面里取代中国,从而从地区强国成为世界强国。在关税战中,印度大幅度倾向美国,对中国产品收取重税。而美国也许诺降低印度税率,并将一些美国工厂——如苹果工厂迁往美国。
随后,印度果断对巴基斯坦开战,一方面想解决困扰已久的克什米尔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翦除中国羽翼(毕竟中巴有着极其特殊的关系)。
谁知巴基斯坦在中式武器的帮助下,有效地遏制了印度的侵略,让印度沦为全世界的笑柄。世界大国的地位没拿到,南亚霸主地区却在动摇。
更令莫迪气愤的是,印度落败后,特朗普竟翻脸不认人,说他不想看到苹果工厂搬到印度。既然仗打不赢,美国的所有承诺都会作废。对此,印度恼羞成怒,威胁要对美国进行关税报复。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崛起还是要靠硬实力,说白了就是工业。中国的工业化,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中国的工业化,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的军事强国;中国的工业化让中国成长到与美国能扳一扳手腕的地步。
但是印巴战争的小小成功,还只是中国迈向世界超级大国的一小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勿骄勿躁,潜下心来发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