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搬砖"暴利骗局:大学生成底层"接盘侠"

“大学生得物搬砖月入过万”、“22岁开公司”等标签在社交平台疯狂刷屏,低门槛、高收益的财富故事吸引无数年轻人涌入。一双球鞋转手赚数百元、一单美妆利润轻松过百——这些被精心包装的案例,让大学生们误以为“搬砖”是实现经济独立的捷径。

然而,调查发现,“搬砖党”实际利润微薄,甚至因囤货、退货、假货等问题亏损数千元。平台规则、隐形成本与信息不对称共同编织的收割网下,这门生意或是一场“伪命题”。有大学生向网易财经坦言:“看似遍地黄金,实则处处是坑。”

低门槛入局却成“风险接盘侠

大学生晓妍(化名)渴望赚钱减轻家庭负担,被“一双鞋赚一两百”的暴利传说吸引。社交平台上满屏的得物“月入几千”“靠搬砖买车”案例让她心动,当即加入得物搬砖大军,期待“既能补贴生活又能给父母买礼物”。

但现实是,随着信息透明化与竞争者激增,“得物搬砖”的套利空间早已被挤压殆尽。以某款标价719元的球鞋为例,电商平台叠加优惠后进货价约600元,看似利润119元,但扣除得物平台手续费(技术服务费7%、操作费38元等)、物流包装费后,最终利润仅剩个位数。“降价卖亏本,不降价卖不动”,成为多数人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晓妍坦言,初入得物搬砖时,她曾满怀信心:“每天紧盯电商平台抢优惠,‘导师’承诺至少8%-10%的利润,比如700元的球鞋能赚70元。”她精心挑选热门球鞋,期待首单“开门红”。 然而现实迅速击碎幻想。商品上架得物后,后台明细显示的高额手续费、物流费让利润所剩无几。更残酷的是,为抢占市场,其他卖家不断压价,她被迫跟风降价,“挂了好几天无人问津,最后只能贴着成本卖”。

不甘心的晓妍选择硬扛,但库存积压导致资金链紧绷,最终被迫亏本清仓。“每卖一双鞋都在割肉,几乎是赔本甩卖。”她回忆道,“那段时间每天反复计算成本和亏损,压力大到失眠。”这场盲目跟风的“搬砖”实验,最终以亏损告终,“高利润承诺全是泡沫,平台规则和竞争压力下,小白注定被收割。”

货源质量更是致命痛点。大二学生小李曾因一批“瑕疵品”亏损上千元。“得物鉴定不合格,退货费用还得自己扛。”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价格波动。有代理商甚至通过炒高价格诱导囤货,待大学生接盘后迅速降价。大三学生小杰以1000元购入某款球鞋,两周后价格腰斩至500元,最终血亏近3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形成本进一步吞噬利润。平台规则频繁变动,例如“闪电仓发货遇瑕疵需降价20元”、“正品鉴定不通过扣除保证金30元”,让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措手不及。以NIKE鞋为例,“基本上十双鞋就会有一双有问题,瑕疵率达10%。”小李无奈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退货导致的如物流、包装等重复支出如同“慢性放血”。一位代理商透露:“有时候碰上美妆单件利润仅10元的,一次退货一单生意可能就白干,并且指定只能发顺丰和京东快递。” 其还指出,(有利润的)美妆产品最低价300元左右,若想批量进货,是20件起批,一次6000元左右。对于生活费平均1500元左右、课余时间有限的大学生来说,“以量取胜” 的投入成本极高。

资金链断裂则是压垮“搬砖党”的最后一根稻草。部分人为维持生意不得不向身边人借款,甚至可能遭遇网贷危机。“赚的钱全填了坑,还欠同学5000元。”一名受访者后悔道。

隐性成本吞噬微薄利润

当大学生在亏损泥潭中挣扎时,产业链上的既得利益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市场下行趋势下,早期囤货者急需找人接盘“甩库存”。他们通过社交平台营造“暴利假象”,将滞销商品包装成“机会”,诱使大学生批量采购。一名业内人士直言:“线报群本质是转嫁库存风险的手段。商家将滞销货品的线报释放至免费群,诱导大学生集中下单。以月销量仅100单的鞋子为例,若500名“搬砖党”同时涌入得物出售,必然引发价格踩踏——1人降价10元,10人即压价100元,最终为清仓只能赔本甩卖。“买得越多亏得越狠,而群主用机器人批量转发线报,靠下单返利轻松躺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线报群截图

“私家车群年费998元,一对一指导1500元”——线报群主以“内部渠道”“稳赚秘籍”为噱头收割大学生。然而,群内信息都是业内已经流通的信息,甚至夹杂虚假线报。据了解,线报群商品以耐克、阿迪、彪马、安踏等知名品牌为主,因群主长期掌握其折扣规则——哪些款式能用优惠券叠加购物金、底价区间等早已摸透。一名私家车群主坦言:“利润高、风险低的款式我们自行消化;卖不动或利润薄的才发到群里,靠下单返利和入群费赚钱。所谓’独家线报’全是筛选后的残羹,群里根本没有真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三学生小杰交了数百元入群费后,发现所谓“低价货源”实际价格高于市场水平:“群主靠我们的下单赚返利,根本不管我们死活。”

最终,渠道商与平台“双赢”,只有大学生受伤的心达成。据了解,经销商凭借规模优势,进货价较大学生低约30%左右,且能优先获取品牌促销信息。他们以低价倾销挤压个人卖家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利润。

经销商林老板(化名)透露:“由于得物寄售仓位限制,我们需要付出仓储成本。”很多搬砖卖家以量取胜获取利润,但是大学生由于资金体量问题难以承担这样的成本重压。

部分“导师”以培训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却只传授基础操作。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名“师父”要求学生初期投入至少3000元,但所教内容很多在短视频平台可免费获取。此外,还存在代理商通过先炒高商品价格吸引学生囤货,再通过降价清仓,完成二次收割的现象。

小杰透露,其曾缴纳1000元学费拜师,“师父”承诺每双鞋利润至少40元且“月内回本”。初期对方推荐所谓“高利润”商品,但回本后便甩手不管,导致后续越卖越亏。一次商品被得物鉴定为瑕疵品,“师父”声称可索赔20-50元,实则小杰被迫降价20元处理,分文未赚。

该“师父”以线报群和教学费为业,在杭州注册公司。小杰曾要求签协议,却因无力自费去线下签约,最终只能支付宝转账。“现在想来,所谓承诺全是话术陷阱。”他懊悔道。”

库存与线报的“双重陷阱”

得物“搬砖”生意的底层逻辑,实则是利用大学生群体的三大弱点,完成风险转嫁。有业内人士表示。

社交平台宣传帖中往往靠宣传“无需经验、人人可做”引人心动,但核心盈利要素则是稳定低价货源、快速周转资金、抗风险能力,这些恰恰是学生的短板。经销商与品牌方签订独家协议,掌控一级货源;个人卖家只能从二级甚至三级代理商处拿货,成本高出15%-30%。此外,平台竞价机制迫使卖家不断压价,利润空间趋近于零。

经销商林老板直言,其凭借与品牌方及一级代理商(如滔搏)的长期合作,进货价低至500元(大学生需800元),且优先获取促销信息,全面挤压大学生生存空间。“渠道覆盖得物、淘宝非官方店甚至反向售卖给大学生,价、量、渠道全方位碾压他们。”他透露,单件商品利润仅70-80元,利润率5%-8%,“我们靠规模赚钱,大学生那点资金连门槛都摸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聊天截图

社交平台通过算法强化“幸存者偏差”,将极少数成功案例包装成普遍现象,却隐匿了海量亏损案例。一名MCN机构从业者透露:“我们接的推广要求只晒收益,不提风险。”这种信息轰炸导致大学生低估行业门槛,高估自身能力。

得物一面以“鉴定保障”吸引消费者,一面坐收高额佣金(10%-20%)。通过复杂规则将风险转移给卖家。例如,卖家需承担“鉴别不通过”的全部损失,而平台不提供申诉渠道;再如为了快速回款开通“售后无忧”变相增加的(服务费)成本。

得物在商家大会上披露,2024年其新增32个十亿级赛道,6120个商家年销售额同比翻倍。但其鉴定争议频发,央视曾曝光其商品不合格率高达50%,截至目前黑猫投诉平台得物累计投诉量超26万,其中有2.7万条投诉都集中在鉴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据黑猫投诉显示,得物鉴定争议主要包括“吹毛求疵判定瑕疵”、“正品被掉包”、“保证金骗取”等乱象,涉及金额从数百至数万元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同时,平台逐步限制卖家选择——部分商品无法开通“售后无忧”,卖家需自行承担7天无理由退货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谈及得物鉴定方面存在的乱象,平台是否有义务监督的问题,上海政策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强表示,从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角度,平台给予了“得物鉴定”机构权威性,无论是否涉及盈利都有监管的义务。

其指出,电商平台作为网络交易场所的管理者,需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包括对平台内交易活动的风险预防、违法行为制止及损害救助责任。据《电子商务法》对平台监管义务的具体规定,平台应建立交易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支付安全、数据安全及商品服务真实性(《电子商务法》第30、31条)。

大二学生小风举例称:“如今采购到得物鉴定需5-8天,寄存再加3天,叠加7天退货周期,从进货到退货窗口仅剩14天。若滞销或遇瑕疵退货(再耗5天),商品极易砸在手里。无售后兜底,相当于用生活费赌概率。”

“耽误学业、亏了积蓄,最后只剩一地鸡毛。”一名退场学生的总结,折射出这场商业狂欢的残酷真相。当套利机会消失、信息差被抹平,所谓的“蓝海市场”不过是存量博弈的修罗场。而对缺乏资源与经验的大学生而言,盲目入场或成为产业链末端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