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既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创造知识和价值的重要属性。然而,当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还存在融通不深、协同不足的现象,需发挥人才作用,建立起两者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高新波建议,首先要推动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导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成长成才。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校企联合开展中长期技术攻关,培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工程科技人才,并在此过程中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实现“发现即发明、发明即应用”的快速迭代。其次要在高水平科技攻关中同步实现高质量教书育人,将最新产品和产业经验纳入教学实训平台,将学生派到研究一线和产业一线,建立起重大任务驱动、本研贯通、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此外,要推动建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配套支持体系。建立梯次人才岗位体系,既纳入科技创新潜力大、成果优的人才,也纳入深受学生欢迎、育人成效突出的人才。以才领才、以才育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十四五”期间4批6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滨海湿地约3.1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长至3.03万公顷……如何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文认为,海洋碳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领域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等。建议全面开展海洋碳汇摸底调查和监测评估,加快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加快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和市场建设,探索将海洋碳汇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探索多元化渠道支持海洋碳汇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充分发挥科技对海洋碳汇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海洋碳汇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设立海洋碳汇专项资金,通过财税手段加强海洋碳汇基础研究,不断优化海洋碳汇核算体系。此外,我国还应加快海洋碳汇核算、碳汇价值评估等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争取掌握国际海洋碳汇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网 张子璇/整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