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八一:朱日和的军人情怀和梦想

(来源:华山穹剑)

引言:⼋⼀军旗猎猎 ,在这个属于军⼈的节⽇ ,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那⽚曾以风沙为号、 以星⾠作伴的演兵场——朱⽇和。 那⾥的战车轰鸣、榴⽕划空 , 隔着岁⽉仍在胸⼝发烫。

1998年初 ,我奉命来到朱⽇和 ,负责基地的信息化建设。从那时起 ,我的⼈⽣便与这⽚⼟地紧紧相连。 ⼗六年的⼤漠坚守,我见证了它从⼀个荒芜的装甲兵训练场 ,崛起为全军瞩⽬的现代化演兵场。

在此,我写下这篇《写在八一:军⼈情怀与梦想》,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分享我们如何在实战化浪潮中探索前⾏ ,并展望这⽚热⼟的未来。

一、朱⽇和训练基地的发展历程

朱⽇和,蒙语意为“⼼脏” ,地处内蒙古⾼原,地形复杂,是天然的练兵场。 它的前⾝ 是1957年组建的坦克师战术演习场。上世纪90年代 海湾战争的冲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传统的“红胜蓝败”演习套路已⽆法适应⾼科技战争的需求。中央军委决⼼打造中国⾃⼰的“欧⽂堡”,朱⽇和因此迎来了历史性机遇。1997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其扩建为全军规模最⼤、科技含量最⾼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我刚到任时 ,基地信息化建设⼀穷⼆⽩ ,对外联系仅靠⼀根时常不通的电话线。 巨⼤的差距督促我们 必须快⻢加鞭。我带领团队 ,联合15所院校的专家 ,历经10个⽉苦战 ,终于研发出集导调监控、战场仿真、辅助评估、综合保障、基地管理于⼀体的“五⼤系统”。这套系统被院⼠专家组 评价为“军内⾸创 ,填补了国内空⽩ ,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信息系统先进⽔平”。

 2007年 ,我们⼜领受了建设我军⾸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系统”的试点任务。我和团队仅⽤15个⽉就完成了研发 ,使朱⽇和实现了从保障训练到组织训练、从基于场地训练到基于复杂电磁环境训练的第⼆次历史性跨越。

进⼊新世纪,朱⽇和的练兵热潮持续升温。 2014年的“跨越”系列演习,⾸次实现了七⼤军区合成旅与专业化蓝军的轮番对抗,其实战化程度在全军堪称史⽆前例。 2017年,庆祝建军90周 年的沙场阅兵更让朱⽇和举世瞩⽬。 昔⽇默默⽆闻的塞北⼩镇 ,真正成为了磨砺精兵的“东⽅欧⽂堡”。

二、“四个转变”:训练理念的⾰新

朱⽇和的崛起 ,本质上是训练理念的深刻变⾰ 。我军提出的“四个转变”——从机械化战争思维向信息化战争思维转变 ,从维护传统安全向维护国家综合安全转变 ,从单⼀军种作战向⼀体化联合作战转变 ,以及从固守部⻔利益向全军⼀盘棋转变,在朱⽇和的演兵场上得到了最⽣动的实践。

•从“演为看”到“练为战”:我们下决⼼打破“红必胜、蓝必败”的演习套路。在朱⽇和,演习就是实战 ,不设脚本、不搞预演。正如⼀位⽼领导所说:“和平时期在演习中玩虚的、搞假 的 ,未来战场上就会付出⾎的代价。”

•从“单打⼀”到“体系战”:作为全军唯⼀的联合作战实验场,我们引⼊空军、陆航 等⼒量 ,构建了陆空联合的对抗环境。在“跨越”系列演习中 ,陆空协同、体系对抗成为常态 ,有效 锤炼了部队的⼀体化联合作战能⼒。

•从“按部就班”到“随机导调”: 为了最真实地模拟战场,我们引⼊了⼤量不确定性。导演部临机下 达课⽬,让参演部队在未知条件下⾃主决策。我曾亲⼿亮起“红牌” ,否决了红⽅不切实际的兵⼒调动和⽕⼒请求,因为我们的评估系统显⽰,其预备队远在30公⾥外,炮兵弹药也已耗 尽。

• 从“⼤概⻬”到“数据说话”: 我们研发的辅助评估系统,让演习评判告别了“⼈⼯裁决”。遍布战场的 传感器实时采集交战数据 ,对战损、弹耗、战术运⽤等进⾏量化分析。红蓝双⽅对 基于客观数据的胜负结果⼼服⼝服,真正实现了训练评估的科学化。

这“四个转变”引领我军训练模式发⽣了深刻变⾰ 。正如《解放军报》 所⾔: “只有今天像打仗⼀样训练,明天才能像训练⼀样打仗”。朱⽇和的实践 ,正是这句话最有⼒的注脚。

三、“五⼤系统”:现代化训练的基⽯

朱⽇和能导演出⼀幕幕惊⼼动魄的“战争活剧” ,离不开我们当年呕⼼沥⾎建成的“五⼤系统”——这个被 誉为“信息化战场⼼脏”的核⼼⼯程。 它们以计算机⽹络为平台 ,将导调、 战场、评 估、保障、管理融为⼀体 ,实现了训练的精确控制和科学评估。

•导调监控系统:演习的“⼤脑” ,负责组织指挥和实时监控 ,确保演习安全、有序、⾼效进⾏。

•战场仿真系统:演习的“舞台” ,通过计算机与实物结合 ,模拟出地形、⽓象、电磁等⾼度逼真的 “准战场”环境。

•辅助评估系统:演习的“裁判” ,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交战数据 ,对演习效果进⾏客观量化评估 ,让 胜负⽤数据说话。

•综合保障系统: 演习的“后盾” ,统筹通信、医疗、物资、维修等各项保障 ,确保数万兵⻢⾼效运转。

•基地管理系统:整个基地的“管家” ,对⼈员、装备、场地等进⾏信息化管理 ,提升运⾏效率。

这五⼤系统相辅相成 ,构成了朱⽇和的“神经中枢”。正是有了它们的⽀撑 ,我们才得以在这⾥磨砺出真 正的胜战之师。

两⼤“利器”: 实兵交战与电磁对抗

在“五⼤系统”中 ,实兵交战模拟系统和复杂电磁环境应⽤系统是推动实战化训练的两⼤“利器”。

实兵交战系统让我们实现了“真⼑真枪”的对抗。其核⼼原理是“直瞄打激光 ,间瞄打数据”。坦克、步枪等直瞄武器发射激光束 ,⽽炮兵等间瞄⽕⼒则通过数据链模拟杀伤。每个 ⼠兵和装备都装有激光接收器 ,⼀旦被“击中” ,系统便⾃动裁定战损并触发烟雾 ,使其退出战⽃。这套系统让演习告别了“凭感觉、靠估计”的时代 ,使对抗更加激烈、 真实。 曾有观摩演习 的美军⾼级军官评价 ,朱⽇和的这套系统与美国欧⽂堡国家训练中⼼的⽔平旗⿎相当。

⽽复杂电磁环境应⽤系统则将对抗引⼊了“⽆形战场”。 2007年 ,我们建成这套系统后 ,便能在演习中 模拟敌⽅的电⼦侦察和⼲扰。在“砺兵-2008”演习中 ,我下令实施电磁⼲扰 ,红⽅指挥 员的电台瞬间被阻塞 ,只能眼睁睁看着蓝⽅装甲集群溜⾛。 演习后 ,红⽅指挥员感慨:“我们输在今天 的基地 ,但绝不能败在明天的战场!”。这套系统让我军训练⾸次具备了在复杂电磁环 境下组织对抗的能⼒ ,意义⾮凡。

怀念谢勇司令员:朱⽇和的奠基⼈

每当回忆起朱⽇和的建设历程,我总会深深怀念它的⾸任司令员——我的⽼战友,谢勇。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同来到这⽚荒漠 ,肩负着建设现代化训练基地的使命。谢勇司令员常说:“传统的训练模 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咱们得打破旧有的模式 ,建⽴更加贴近实战的训练体系。”

正是在他的坚定推动下,朱⽇和率先组建了专业化蓝军,引进了激光交战系统,为实战化演习奠定了 坚实基。 我们通⼒合作,攻克了⼀个⼜⼀个技术难关,将朱⽇和从⼀个简陋的训练场,⼀步步建成了全军瞩⽬的现代化演兵场。2017年,当朱⽇和举⾏建军90周年阅兵时,病榻上的他激动万分 ,反复阅读着刊登阅兵消息的报纸。 2018年11⽉ ,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享年67岁。

谢勇司令员⽤他开拓者的勇⽓和远见 ,为朱⽇和⽴下了不朽功勋。他的精神 ,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 后来者 ,继续在这⽚⼟地上书写强军兴军的新篇章。

四、朱⽇和的未来与梦想

如今,我虽已离开朱⽇和,但⼼中依然牵挂着它的未来。 随着新军事⾰命的深⼊,朱⽇和承载着更⾼ 的使命。我相信,未来的它将在以下⼏个⽅⾯实现新的跨越:

•更⾼层次的联合训练: 进⼀步融⼊海、空、天、 ⽹等作战⼒量 ,成为检验我军⼀体化联合作战能 ⼒的“主考场”。

•更智能的训练⼿段: ⼴泛应⽤⼈⼯智能、⼤数据等技术 ,发展⼈机对抗、智能决策辅助等训练模 式 ,让训练更⾼效、更科学。

•更逼真的战场环境: 持续升级城市作战、⽆⼈对抗等训练设施 ,让部队在⽆限接近未来战场的环境中接受最严苛的考验。

•更深⼊的国际交流: 作为我军对外开放的窗⼝ ,承办更多⾼⽔平的国际联合军演 ,在与外军的交 流切磋中提升⾃我 ,展⽰中国军队的⾃信与开放。

朱⽇和的未来 ,是强军兴军征程中浓墨重彩的⼀笔。 它不仅是磨砺部队的“磨⼑⽯ ” ,更是催⽣新战法、检验新装备的“孵化器”。我坚信 ,这⽚热⼟上将继续上演着精彩的“战争活剧” ,⽽不变的是⼀代代朱⽇和官兵那份炽热的军⼈情怀与强军梦想。

结 语

朱⽇和 ,这座塞北的钢铁熔炉 ,承载了我⼗六年的⻘春与梦想。从谢勇司令员那⼀代创业者 ,到今天在沙场上摸爬滚打的年轻官兵 ,⼀代代军⼈将汗⽔与热⾎倾注于此 ,换来了我军战⽃⼒的飞跃。这⾥ 的每⼀粒砂⽯都铭记着演习的硝烟 ,每⼀颗星⾠都见证过深夜的练兵。

作为⼀名曾在此奋⽃的⽼兵,我为朱⽇和的巨变⽽⾃豪,更为千千万万的战友们⽽骄傲。是他们,⽤军⼈的情怀与担当,把朱⽇和这所没有围墙的战争⼤学,办得越来越好。⼋⼀建军节之际,我想对所有坚守在朱⽇和的战友们说:谢谢你们的奉献,祖国和⼈⺠不会忘记!

朱⽇和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军⼈的情怀与梦想将永续传承。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这⾯旗帜必将指引⼈⺠军队不断⾛向新的胜利与辉煌!

上一篇:普京:俄量产“榛树”导弹已交付部队,将在白俄罗斯部署
下一篇:退伍不褪色 服务千万家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