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清除“阮院士们”生存的土壤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这位频繁公开露面、游走于教育界、医疗圈的“阮院士”,结果被曝出身份系伪造,在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全部院士名单中查无此人。

被起底曝光之前,这位“阮院士”行踪遍布多个省份,出席了不少公开活动:现身中小学开学典礼担任“荣誉导师”,被一些医院奉为座上宾参与“调研指导”,出席各类论坛以及企业活动。如今“阮院士”被打假,活动举办方纷纷删除报道,留下一地鸡毛。

动动手指就能查证的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计和套路招数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县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学成了他行骗的重灾区,通过频繁曝光、高频报道来做循环“背书”,降低相关方对其身份的怀疑,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一些机构和单位热衷于请“大牌”“名人”撑门面进行“荣光加持”,在对光环、标签的盲目跟风热捧追逐中,疏于审核查验,让骗子乘虚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动主办方可能对“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将错就错假戏真做,这其中的猫腻和责任,有待进一步调查。

对假冒身份的骗子,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狠打”的同时还得“严防”,骗子的戏台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进一步压缩“阮少平”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动。从组织方来说,彻底清除对头衔的迷信,精简活动,注重实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行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而全社会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让每一个骗子都无处遁形。

海报设计:王宇峰

上一篇:做有“幸福力”的妈妈
下一篇:假期带娃“相看两厌”,咋办?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