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周老师,您看这事儿..."小林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收据,眼圈微红。
周老伯放下茶杯,透过老花镜打量着这个曾经的学生。三十年过去了,那张青涩的脸庞已经爬满了生活的痕迹。
"进来说话。"
小林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跨进了门槛。他不知道,这一步,将彻底改变两个人的关系。
01
秋日的梧桐叶正黄,周老伯拿着扫帚清理着门前的落叶。七十岁的人了,腰身依然挺直,只是动作比从前慢了些。
他喜欢这样的晨间时光,街坊邻居路过时总要停下来聊几句,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时也会甜甜地叫一声"周爷爷好"。
这条老街住了四十多年,周老伯几乎认识每一个人。退休前他是中学语文老师,桃李满天下这话用在他身上一点不夸张。每到过年,总有学生带着孩子来看他,那些孩子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老周,又在扫地呢?"邻居老赵提着菜篮子走过来,"我说你这人就是闲不住。"
"习惯了。"周老伯笑着回应,"你这是去买菜?"
"嗯,孙子今天回来吃饭。"老赵停下脚步,"对了,昨天我听阿芳说,她家老头子住院了,花费不少。"
周老伯点点头,没有接话。他知道老赵想说什么。这些年来,街坊四邻有难处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富有,而是因为他从不拒绝。
回到屋里,周太太正在厨房忙活早饭。结婚四十五年了,她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干练模样,只是头发全白了。
"刚才老赵又来打听阿芳家的事了?"周太太头也不回地问。
"你怎么知道?"
"我还不了解你们这些老头子?一个个都想当好人。"周太太端着粥走出厨房,"我劝你少管闲事,咱们自己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周老伯接过粥碗,默默喝着。他知道妻子说得对,可是看到老邻居有困难,他总是忍不住想伸手帮一把。这大概就是当老师留下的职业病,总觉得能帮到别人是件好事。
上午,周老伯照例去社区活动中心。他在那里开了个国学读书班,每周三次,来听的大都是退休的老人。今天讲的是《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这句话,说的不仅是友谊的珍贵,更是待客之道。"周老伯站在小黑板前,声音洪亮,"古人重情义,朋友有难,必当相助。"
台下的老人们听得认真,偶尔还有人提问。这样的时光让周老伯感到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讲台上的日子。
课程结束后,几个老人围着他继续讨论。这时,活动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中年男人探头进来。
"周老师?"
周老伯转过身,愣了一下。来人三十多岁,穿着普通的夹克衫,脸上有些憔悴。仔细看了几秒钟,他才认出来:"小林?你怎么来了?"
小林走进来,有些拘谨地笑着:"周老师,您还记得我啊。"
"怎么会不记得,你是我1994届的学生。"周老伯热情地招呼他坐下,"这些年怎么样?听说你在南京做生意?"
小林的脸色暗淡下来:"是啊,不过...不太顺利。"
其他老人见状,识趣地离开了。活动室里只剩下师生二人。
"遇到什么困难了?"周老伯关切地问。
小林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红了眼圈:"周老师,您还记得当年我家里穷,您自己掏钱帮我交学费的事吗?"
周老伯摆摆手:"那都是小事,你后来不是考上大学了吗?我很为你高兴。"
"正是因为您的帮助,我才有了今天。"小林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是现在...我遇到了大麻烦。"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遭遇。大学毕业后,他在南京打拼了十几年,终于开了个小公司,做装修材料生意。本来经营得还不错,可是今年遇到了合伙人卷款跑路,公司账面上的钱全没了,还欠着供应商一大笔债。
"我现在真的走投无路了,想来想去,只有您这个老师还能帮我。"小林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沓收据,"这些都是欠款证明,总共五万块钱。我真的没办法了,再不还就要被起诉了。"
周老伯接过那些收据,一张张看着。上面的字迹工整,金额清楚,看起来确实不像假的。
"小林,你这..."
"周老师,我知道这样开口很不合适,可是我真的没办法了。"小林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当年您救了我一次,现在能不能再救我一次?"
周老伯看着眼前这个昔日的学生,那张脸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助。他想起当年那个瘦弱的男孩,因为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自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
"你先别急,让我想想办法。"周老伯拍拍小林的肩膀。
"真的吗?周老师,您真的愿意帮我?"小林激动得几乎要跪下。
"先回去吧,给我几天时间。"
送走小林后,周老伯坐在空荡荡的活动室里发呆。五万块钱,对他这个退休老师来说不是小数目。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四千多,五万块钱相当于一年的收入。
02
回到家,周老伯把这事告诉了妻子。
"什么?五万块钱?"周太太差点把手里的菜刀掉地上,"你疯了吗?咱们哪有这么多钱?"
"存款还有十几万呢。"周老伯小声说。
"那是我们的养老钱!"周太太坐到沙发上,"老周,我知道你心善,可是这钱能借吗?人家都说了,生意失败了,公司也没了,他拿什么还你?"
"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又怎么样?学生就能白拿你的钱?"周太太越说越激动,"你当了一辈子老师,学生成千上万,要是都来借钱,你借得过来吗?"
两人为此争执了一晚上,最后谁也没能说服谁。
第二天,周老伯去找老赵商量。
"五万块?"老赵倒吸一口凉气,"老周,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总觉得不帮他过不去这个坎。"
"你过不去?他过得去就行了?"老赵摇摇头,"我跟你说,现在骗子多着呢,专门挑你们这种心软的下手。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真的?"
"应该不会假吧,那些收据看起来很真实。"
"收据能说明什么?现在什么都能造假。"老赵拍拍周老伯的肩膀,"我劝你三思而后行。钱这东西,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
接下来几天,周老伯一直在犹豫。他既不想让昔日的学生失望,又担心妻子说得对。正当他左右为难时,表弟老彭找上门来。
老彭比周老伯小五岁,年轻时在外地做生意,据说赚了不少钱。这些年偶尔回老家,总是开着好车,穿着名牌,说话间透着得意。
"哥,我来看看你和嫂子。"老彭提着两盒高档茶叶进门,"这是西湖龙井,朋友送的。"
周太太接过茶叶,客气地招呼他坐下。
闲聊了一会儿,老彭突然话锋一转:"哥,我有个事想和你商量。"
"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在江苏投资了个项目,本来运转得挺好,可是最近资金链有点紧张。"老彭掏出香烟,点了一支,"我想找你借点钱周转一下。"
又是借钱。周老伯心里一沉:"借多少?"
"不多,十万块钱,最多三个月就能还你。"老彭吸了口烟,"这个项目收益很好,到时候连本带利一起还你。"
十万块钱,比小林要的还多一倍。周老伯看看妻子,她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
"老彭,这个数目..."
"哥,咱们是亲兄弟,我要是有别的办法,也不会找你啊。"老彭从包里掏出几张照片,"你看,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合影,那时候你总是让着我,分好吃的给我。现在我有困难了,你不会不管吧?"
照片上是两个小男孩,站在老房子前面笑得很开心。看着这些泛黄的照片,周老伯陷入了回忆。确实,从小到大,他都是那个被期望承担更多责任的哥哥。
"这事让我想想。"周老伯没有立即拒绝。
老彭走后,周太太彻底爆发了:"一个学生要五万,一个弟弟要十万,他们都当你是印钞机了?"
"老彭说三个月就还..."
"他说什么你都信?这些年他吹牛吹惯了,说自己在外面多有本事,结果不还是来找你借钱?"周太太气得直拍桌子,"真有钱的人会找你借钱吗?"
03
当天晚上,邻居阿芳也来了。
阿芳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丈夫在工地干活,儿子刚大学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平时她就爱来串门,一聊就是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家庭困难。
"周老师,我来和您说说话。"阿芳坐下来就开始抹眼泪,"我们家老头子昨天住院了,医生说要做手术。"
"怎么了?严重吗?"周老伯关心地问。
"胆结石,医生说必须开刀。"阿芳哭得更厉害了,"手术费要三万多,我们哪有这么多钱啊。"
周老伯递给她纸巾:"你们没有医保吗?"
"有是有,可是报销完还要自费一万多。"阿芳擦着眼泪,"我儿子刚毕业,工作都没找到,我们两口子一个月就挣四千多块钱,这一万多块上哪去弄啊?"
说着说着,阿芳突然跪下了:"周老师,求求您帮帮我们吧。我知道您心好,也有能力,就当我求您了。"
周老伯赶紧扶她起来:"你这是干什么?有话好好说。"
"我真的没办法了,整条街上也就您能帮我们了。"阿芳拉着周老伯的手不放,"您就当积德行善,以后我们一定想办法还您。"
看着阿芳痛哭的样子,周老伯心软了。他想起自己生病时,街坊邻居们是怎么照顾他的。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懂。
"你先别哭,我想想办法。"
"真的吗?周老师,您真的愿意帮我们?"阿芳激动得又要跪下。
"先回去吧,明天我给你消息。"
阿芳走后,周太太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
"你怎么了?"周老伯问。
"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家门口贴了告示,上面写着'专门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周太太冷笑道,"要不然怎么一天来三拨人借钱?"
"阿芳确实困难..."
"困难的人多了去了,你帮得过来吗?"周太太站起身,"老周,我最后劝你一次,这些钱一分都不能借。不是我心硬,是我们真的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周老伯整夜没睡好。三个人,三笔钱,每一个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很可怜。可是加起来就是十六万,这已经超过了他们全部的积蓄。
04
第二天一早,小林又来了。
"周老师,您考虑得怎么样了?"他的眼中满含期待。
周老伯看着这个曾经的学生,心中五味杂陈。最终,他还是点了点头:"我可以借给你,但是..."
"真的吗?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小林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
"但是我有个条件,我们得写个借条。"
"当然,当然,这是应该的。"小林连连点头,"您说怎么写就怎么写。"
周老伯拿出纸笔,写了一张简单的借条。小林签字按手印时,手都在抖。
取钱时,周太太全程黑着脸,一句话也没说。
把钱交给小林后,周老伯感到了一种奇异的轻松。做好事总是让人心情愉快的,尽管代价有些沉重。
"周老师,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小林握着周老伯的手,"我保证,三个月内一定还您。"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一个月后,小林又来了。
"周老师,我想再和您商量个事。"小林坐在沙发上,神色有些尴尬。
"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的公司有了新的机会,如果能再投入十万块钱,不仅能把之前的债务全部还清,还能赚回不少钱。"小林说得很兴奋,"到时候我就能连本带利一起还您了。"
周老伯愣住了:"你是说,还要借十万?"
"对,这次机会特别好,是政府的拆迁项目,稳赚不赔。"小林拿出一份文件,"您看,这是合同。"
周老伯接过文件,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让他看得头晕。
"小林,我..."
"周老师,这真的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小林的语气变得急切,"我发誓,这次成功了,不仅还您钱,还要给您一笔感谢费。"
周老伯感到了一种不安。这和他想象中的借钱完全不一样。他以为借钱是为了应急,可小林现在说的是投资。
"这个...我需要考虑一下。"
"周老师,机会稍纵即失啊。"小林看起来很着急,"合同明天就要签了,过了明天就没机会了。"
"那我今晚给你答复。"
小林走后,周老伯把这事告诉了妻子。
"什么?还要十万?"周太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当我们家是银行了?"
"他说是投资机会..."
"投资?老周,你清醒一点!投资有赚有赔,赚了是他的,赔了呢?你觉得他还得起吗?"
周老伯也开始犹豫了。十万块钱,这已经是他们积蓄的大半了。
当晚,老赵来串门,听说了这事后,直接摇头:"老周,我看这个小林有问题。正常人借钱是为了救急,哪有借钱去投资的?"
"可是他说稳赚不赔..."
"世界上哪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如果真有,银行为什么不做?"老赵拍拍桌子,"我跟你说,这就是个套,先借点小钱取得你的信任,然后借大钱去赌。"
"应该不会吧,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又怎么样?现在连儿子都能骗老子,何况是学生?"
尽管心中疑虑重重,但想到小林那恳切的表情,周老伯最终还是答应了。他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借了。
05
第二天,他又取了十万块钱交给小林。这次周太太连门都没出,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愿意见人。
"周老师,您放心,这次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小林接过钱时,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但很快就消失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周老伯彻底傻眼了。
一个星期后,他想给小林打电话询问情况,却发现对方的手机已经停机。去小林留下的地址找,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周老伯慌了,他找到派出所报案。警察听了他的描述,摇了摇头:"老先生,您这是遇到诈骗了。这种手法很常见,先用感情牌取得信任,然后一步步诱导您借更多的钱。"
"那我的钱..."
"很难追回了。对方准备充分,估计早就转移了。"
周老伯拿着那两张借条,感觉天都塌了。十五万块钱,就这样没了。
回到家,周太太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出事了。听完事情经过,她没有责备,只是默默地抱住了丈夫。
"都怪我太轻信了。"周老伯懊悔不已。
"算了,钱没了就没了,人没事就好。"周太太虽然心疼,但还是安慰着丈夫。
这件事让周老伯一蹶不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也开始怀疑人性的善恶。那个曾经对他满怀感激的学生,原来从一开始就在撒谎。
更让他难受的是,老彭和阿芳听说了这事后,都暂时没有再提借钱的事。这让他明白,他们其实都在观望,看他到底有多少钱可以借。
一个月后,周老伯重新出现在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们看到他,都有些欲言又止。大家都听说了他被骗的事,但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周老师,还讲课吗?"有人小心翼翼地问。
"讲,为什么不讲?"周老伯强打精神,"今天我们讲《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课程进行得很安静,大家都能感受到周老伯的变化。从前那个自信温和的老师,现在眼中多了几分沧桑和警惕。
课后,老赵留了下来。
"老周,你还好吧?"
"还能怎么样,被人当傻子耍了呗。"周老伯苦笑着摇头。
"这事不能全怪你,那小子演技太好了。"老赵拍拍他的肩膀,"不过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课。"
"什么课?"
"钱可以借,但是有些话一定要说清楚。"老赵点了支烟,"我这辈子也借过不少钱给人,被骗过,也收回过。后来我总结出三句话,只要把这三句话说清楚,既能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能防住那些骗子。"
"哪三句话?"周老伯来了兴趣。
"第一句:我得跟家人商量一下。"老赵伸出一根手指,"这句话的作用是给你缓冲时间,让你能冷静思考,也能听听家人的意见。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会理解,骗子就会着急。"
周老伯点点头,他想起小林第二次借钱时那种急切的样子。
"第二句:咱们写个借条,写清楚金额和还款时间。"老赵伸出第二根手指,"这句话是为了明确责任。真正想还钱的人不会拒绝,那些本来就没打算还的人就会找借口推脱。"
"第三句呢?"
"第三句:我目前只能借你我能承受的损失。"老赵伸出第三根手指,"这句话是为了保护自己。量力而行,就算被骗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周老伯仔细琢磨着这三句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如果我当初说了这三句话..."
"你那个学生第二次借钱时就会暴露本性。"老赵笃定地说,"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不会接受你的底线。"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老伯一直在思考老赵说的这三句话。他开始明白,善良不等于无原则,帮助别人也要有边界。
06
两个月后,表弟老彭又来了。
"哥,我听说你最近遇到了点麻烦?"老彭还是那副关心的样子,"那个学生太不像话了,怎么能骗老师的钱呢?"
"都过去了。"周老伯平静地说。
"哥,我也不瞒你,我之前说的那个投资项目还在进行。"老彭试探性地说,"现在就差最后一点资金,如果你方便的话..."
"老彭,这样吧。"周老伯打断了他的话,"我得跟我老婆商量一下。"
老彭愣了一下:"哥,咱们是兄弟,还需要和嫂子商量吗?"
"当然需要。"周老伯很坚定,"家里的大事,夫妻俩都要商量。"
"那...那你们商量多长时间?"老彭显得有些急躁。
"这个不好说,可能需要几天。"
老彭的脸色变了:"哥,商机稍纵即失啊,几天后黄花菜都凉了。"
"那没办法,我必须和家人商量。"周老伯态度很坚决。
老彭坐不住了,开始催促:"哥,你就直接说借不借吧,何必拖拖拉拉的?"
"如果你确实需要,那我们可以写个借条,写清楚金额和还款时间。"周老伯说出了第二句话。
"写借条?"老彭的声音提高了,"哥,咱们是亲兄弟,写什么借条?这不是不信任我吗?"
"正因为是兄弟,才更要把账算清楚。"周老伯看着老彭,"亲兄弟明算账,这样对大家都好。"
老彭的脸色更难看了:"哥,你变了,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
"是啊,我确实变了。"周老伯承认了,"另外,就算借钱给你,我也只能借我能承受的损失。"
"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最多只能借你一万块钱。"周老伯说出了第三句话,"这是我能承受的极限,多了真的没有。"
老彭彻底炸了:"一万块钱?哥,你打发叫花子呢?我要做的是大项目,一万块钱连个零头都不够!"
"那就没办法了。"周老伯很平静,"一万块钱,写借条,这是我的底线。"
老彭气得站起身:"行,我算是看清楚了,你就是不想帮我。一万块钱还要写借条,你这是在羞辱我!"
说完,老彭摔门而去。
周太太从厨房走出来:"听到了?"
"听到了。"周老伯点点头,"看来老赵说得对,那三句话确实管用。"
"什么三句话?"
周老伯把老赵教给他的三句话说了一遍,周太太听完直夸:"这老赵还真有智慧,早知道你就该这么做。"
第二天,邻居阿芳来了。她还是那副愁苦的样子,一进门就开始抹眼泪。
"周老师,我听说您最近..."
"我挺好的,你有什么事吗?"周老伯直接问。
"是这样的,我老头子出院了,可是欠的医药费还没还清。"阿芳哭得更厉害了,"医院天天催,我们真的没办法了。"
"需要多少钱?"
"八千块钱。"阿芳小心翼翼地说,"我知道这个数目不小,可是我们真的没办法了。"
"这样吧,我得跟我老婆商量一下。"周老伯说出了第一句话。
"啊?还要商量?"阿芳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回答,"周老师,您就不能直接决定吗?"
"家里的事情,当然要和老婆商量。"周老伯很坚定。
"那要商量多久?"阿芳问。
"明天给你答复。"
阿芳走后,周老伯和妻子商量了一下。他们觉得阿芳确实需要帮助,而且八千块钱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
07
第二天,阿芳又来了。
"周老师,您和嫂子商量得怎么样?"
"我们决定借给你。"周老伯说,"不过我们要写个借条,写清楚金额和还款时间。"
阿芳的脸色变了:"周老师,我们是老邻居了,还要写借条吗?"
"正因为是老邻居,才更要把事情说清楚。"周老伯拿出纸笔,"这样对大家都好。"
阿芳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在写借条时,她问:"那什么时候还呢?"
"你看什么时候方便?"
"我...我现在确实困难,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阿芳有些尴尬。
"那就写一年吧。"周老伯写下了还款期限。
签完字后,阿芳拿着借条和钱,表情有些复杂。
"周老师,谢谢您。"她说,"不过我感觉您变了,以前您从来不会这样较真。"
"是啊,我确实变了。"周老伯笑了笑,"不过我觉得这样挺好。"
一年后,阿芳真的还钱了。虽然晚了几个月,但她最终还是把钱还清了。
又过了半年,周老伯接到一个电话。
"周老师,是我,小林。"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颤抖。
周老伯愣了一下,他以为再也不会听到这个声音了。
"你在哪里?"
"我在深圳。"小林的声音很低,"周老师,我想向您道歉。"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我知道我做错了,但是我想告诉您实情。"小林深吸了一口气,"当时我确实遇到了困难,但是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我是被别人教唆的,他们说您心软好骗。"
周老伯沉默了一会儿:"那后来呢?"
"后来我带着您的钱去投资,结果全赔了。"小林哭了起来,"我现在在工厂打工,每个月只能存一千多块钱。我想慢慢还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你现在的地址是什么?"
"您要报警抓我吗?"小林的声音充满了恐惧。
"我要给你寄个东西。"
08
一个星期后,小林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论语》,还有一张纸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好好做人,比还钱更重要。"
从那以后,小林每个月都会给周老伯寄一千块钱,一寄就是十五年。虽然数额不大,但从未间断。
周老伯把这些钱都存起来,准备等小林年老时再还给他。
现在,周老伯已经八十岁了。他仍然在社区活动中心讲课,只是内容有了变化。除了国学经典,他还会讲一些人生感悟。
"借钱这件事,表面上看是金钱交易,实际上是人性考验。"他对台下的老人们说,"三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人生的大智慧。"
台下有人举手问:"周老师,那三句话具体是什么?"
周老伯在黑板上写下了三行字:
第一句:我得跟家人商量一下。 第二句:咱们写个借条,写清楚金额和还款时间。 第三句:我目前只能借你我能承受的损失。
"这三句话,第一句给你时间,第二句给你保障,第三句给你底线。"周老伯指着黑板说,"说出这三句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会理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暴露。"
"那如果对方不接受怎么办?"有人问。
"那就说明他们的目的不纯。"周老伯笑了笑,"帮助别人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我们要有边界,要有原则。"
课程结束后,一个年轻人走上前来。
"周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年轻人说,"我也经常遇到别人借钱的情况,每次都很为难。"
"为什么为难?"
"不借吧,觉得对不起朋友;借吧,又担心要不回来。"
"那你试试我说的那三句话。"周老伯建议道,"记住,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难处,那些只想占便宜的人会自动离开。"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到家,周老伯坐在阳台上喝茶。夕阳西下,老街上的灯火一盏盏亮起。
"今天讲课怎么样?"周太太问。
"挺好的,有个年轻人很感兴趣。"周老伯放下茶杯,"我在想,如果能把这三句话教给更多的人就好了。"
"你已经在做了啊。"周太太笑道,"这些年来你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确实如此。周老伯的"借钱三句话"在老年人圈子里传开了,许多人都受益匪浅。有人用这三句话避免了被骗,有人用这三句话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你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周老伯问。
"不是相信,是善良。"周太太纠正道,"善良没有错,错的是没有边界。"
"说得对。"周老伯点头,"善良要有边界,帮助要有原则。"
夜深了,老街上安静下来。周老伯关上阳台的门,准备休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又会有新的课程,又会有新的学生。
他想起老赵说过的话:钱可以借,但该说的话一定要说清楚。这三句话,不仅仅是借钱的技巧,更是做人的智慧。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善良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这大概就是七十岁才领悟的人生真谛吧。
发布于: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