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65岁,想安安稳稳再活20年,记住了四个不要,很关键!

清晨五点四十,人民公园的东南角。

我扶着石凳慢慢站起身,裤脚沾着点夜露的湿气。

不远处的香樟树上,蝉鸣还稀稀拉拉的,可太极扇队的老周已经把折扇甩得“唰唰”响——他总说“晨练要赶早,晚了露水重,骨头缝里钻凉气”。

“老陈!发什么呆呢?”老周的扇子“啪”地收在肋下,额角的汗珠子在晨光里亮闪闪的,“今儿个咱们换个新套路,我昨儿在视频上学的‘云手推山’,保准比昨儿的‘白鹤亮翅’带劲!”

我摸着兜里皱巴巴的降压药瓶子笑了笑。

六十五岁这年,我总爱琢磨:人活到这把年纪,图个啥?不是存折上的数字,不是子女朋友圈的点赞,是清晨能痛痛快快打套拳,是晌午能端着粗瓷碗喝碗热汤面,是夜里躺床上能踏实打个盹儿——说白了,就图个“松快”。

可这“松快”啊,不是天上掉的。

我用了整整三年,才琢磨出四个“不要”。

您要问我咋悟出来的?嗨,全是生活里磕磕绊绊撞出来的理儿。

一、别当“老妈子式操心鬼”:儿孙的路,让他们自己踩实了

去年秋天,我差点儿没被儿子家的“鸡飞狗跳”气出心梗。

我家小孙女刚上小学三年级,儿媳非让她学钢琴,说“培养气质”;儿子偷偷给孩子报了编程课,说“未来得跟机器打交道”。

俩人为这事儿吵得面红耳赤,最后把我叫去当“裁判”。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茶几上摊开的琴谱和编程书,突然想起五十年前——那时候我刚当妈,为了给儿子挑所好幼儿园,天不亮就去排队;儿子上初中选文科理科,我翻遍了《中学生职业规划指南》;就连他大学毕业是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我都能跟他争论三天三夜。

“妈,您说句公道话。”儿子揉着太阳穴,“小夏现在压力大,要不咱先把钢琴停了?”

儿媳立刻急了:“停了她更没长性!我小时候想学画画都没机会……”

我盯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小丫头正扒着我裤腿啃饼干,口水把花裙子都洇湿了。

那时候我啥也不懂,就知道把最好的给她;可现在她都八岁了,难道还没学会自己选块喜欢的饼干?

“要不……”我把茶杯往桌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让小夏自己选。爱弹琴就弹,爱编程就编,要是都不爱,咱就去学跳皮筋——我小时候皮筋跳得可溜了。”

屋里突然静了。

儿媳低头绞着围裙角,儿子摸着后脑勺笑:“妈,您这招儿……够狠。”

现在小孙女每周六上午去学钢琴,下午跟着小区里的退休老师学跳皮筋。

前几天我去接她,她举着满是红指甲油的爪子冲我喊:“奶奶你看!我会跳‘马兰开花二十一’啦!”

您瞧,这事儿多松快?

我后来琢磨明白了:咱们当老人的,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爱攥得太紧”。

就像我年轻那会儿种西红柿,总怕被虫子咬,天天蹲在地里捉虫,结果西红柿没红几个,自己倒先晒脱了皮。

孩子也是一样,你替他挡了风雨,他也看不见彩虹;你替他做了选择,他就学不会自己扛担子。

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这话搁现在看,其实是“儿孙自有儿孙路”。

咱们能把饭做好,把衣洗干净,把药按时吃,这就够了。

剩下的路,让他们自己踩实了——踩疼了,他们自然知道绕着坑走;踩顺了,他们自会回来跟你分享风里的花香。

二、别当“守财奴式抠门鬼”:钱是死的,人是活的

上个月社区组织体检,我跟对门的王姐搭伴儿去的。

她攥着体检单直叹气:“老陈啊,你说我这血糖咋又高了?是不是上次买的燕麦片有问题?”

我瞅了眼她手里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三袋打折的燕麦片,生产日期是半年前的。

王姐是出了名的“抠门大王”。

我搬来这小区十年,就没见她买过超过二十块钱的菜;夏天再热,她也舍不得开空调,说“电费贵得能买半袋米”;去年她闺女给她买了件三百块的羊毛衫,她嘴上说“浪费”,转身就塞在衣柜最底层,现在还崭新着呢。

“您啊,就是把钱看得太金贵。”我指着她的体检单,“您这血糖高,跟吃隔夜燕麦片有啥关系?您天天吃咸菜疙瘩,油星子都舍不得放,身体能受得了?”

王姐梗着脖子:“我这不是省着给你哥攒养老钱嘛!他家孩子快上高中了,买房得攒首付……”

话没说完,她手机响了。

是她闺女发来的视频——小外孙女举着画纸喊:“姥姥!我画了朵大红花,送给最漂亮的姥姥!”

王姐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手机壳上。

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公园遇见她,她蹲在湖边喂鸭子,手里攥着半块馒头,嘴里念叨着:“省一口,够小外孙女买包辣条了。”

您说这图啥呢?

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省下来的不是钱,是把跟孩子相处的日子,过成了“苦行僧”的修行。

我以前也不懂这个理儿。

老伴儿刚走那会儿,我把他的旧毛衣都收在箱子里,说“留着以后改小了穿”;逢年过节孩子们给红包,我推辞半天,最后还是悄悄存进银行;就连社区发的免费体检券,我都觉得“浪费”,转身塞给了隔壁的老张。

直到去年冬天,我摔了一跤。

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孩子们轮流请假照顾我,外孙女天天捧着保温杯来送热粥,说:“奶奶,我给您吹吹,不烫了再喝。”

那天我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想起老伴儿生前常说的话:“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花就行。人呐,得活个热乎气儿。”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坏”了:

菜市场看见新鲜的小油菜,哪怕贵两毛钱,也买两把;

儿子给我买的羊毛衫,我穿着去跳广场舞,老姐妹儿都夸“好看”;

社区活动中心的钢琴课,我报了名——虽然弹得磕磕绊绊,可老师说我“手指有灵气”。

上个月王姐体检,血糖终于降下来了。

她拽着我胳膊直念叨:“老陈啊,我算明白了,钱要花在刀刃上——这刀刃,就是自个儿的乐呵劲儿!”

三、别当“闷葫芦式孤僻鬼”:人活一世,总得有个“说体己话”的伴儿

去年春天,我犯了回“糊涂”。

起因是社区要办老年大学,我鬼使神差报了书法班。

第一堂课,老师教写“永”字八法,我握着毛笔抖得跟筛糠似的,墨汁溅了半幅宣纸。

下课后,我躲在卫生间抹眼泪。

老伴儿走了八年,孩子们各有各的家,我连个能说句“这字咋这么难写”的人都没有。

正擦着眼睛,听见隔壁隔间有人抽鼻子——是同班的李姐。

“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笨呢。”她抹着眼泪笑,“我儿子说我‘老不正经’,学什么书法?可我就爱闻墨香,写着写着,觉着跟老伴儿当年教我织毛衣似的,心里头暖乎乎的。”

从那天起,我和李姐成了“书法搭子”。

她教我认宣纸的纹路,我教她辨认中药的性味;她抱怨儿子总加班,我就给她看外孙女画的“姥姥和我”;我念叨老伴儿走得早,她就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说:“你看,当年你老伴儿送你那支钢笔,现在还在我抽屉里搁着呢。”

上个月社区举办“银龄书画展”,我们的“合作作品”——她写的“松鹤延年”配我画的“梅花傲雪”,挂在了展厅正中央。

李姐的儿子特意从深圳赶回来,举着手机给奶奶拍照:“妈,您这字儿写得真有气势!”

那天晚上,我坐在阳台的摇椅上,看着月亮从香樟树后面升起来。

风里飘着桂花香,远处传来孩子们踢毽子的笑声。

我突然想起年轻那会儿,总嫌日子过得慢,盼着孩子长大,盼着退休;可真到了退休这天,倒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快得连跟老伙计们说句体己话的时间都没有。

人老了最怕啥?不是病,不是穷,是孤单。

孤单像团湿棉花,堵在嗓子眼里,咳不出来,咽不下去。

可您要是肯打开门,肯迈出腿,这世上有的是愿意听您唠叨的人。

我们书法班现在有十二个学员,最小的六十二,最大的七十八。

我们约好每周三下午一起写字,写累了就去街角的包子铺吃碗素馅包子。

上周我去得晚了,李姐给我留了半笼包子,用保鲜盒装着,还贴了张纸条:“趁热吃,凉了胃该难受了。”

您瞧,这人间烟火气,多暖人心。

四、别当“老顽固式抗拒鬼”:时代在跑,咱也得跟着遛遛弯儿

去年夏天,我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学用智能手机。

起因是小孙女来家里玩,举着平板喊:“奶奶,我教你拍抖音吧!你不是会唱《茉莉花》吗?拍了肯定火!”

我连连摆手:“奶奶老了,学不会这些新玩意儿。”

“谁说的?”小孙女把平板塞到我手里,“您看,点这个按钮是拍照,划这里是滤镜,还有这个‘美颜’功能,能把皱纹都去掉……”

我试着拍了段视频,背景是阳台的茉莉花,我扯着嗓子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录完一看,小孙女笑得直不起腰:“奶奶,您这美颜开得也太大了,脸都跟发面馒头似的!”

可没想到,这条视频居然上了社区的热门。

老伙计们纷纷给我发消息:“老陈,你可以啊!”“这滤镜用得比我闺女还溜!”

从那以后,我成了“手机迷”:

学会了视频通话,每天晚上跟国外的外孙女聊十分钟;

加入了社区的“夕阳红摄影群”,跟着年轻人学拍晚霞;

甚至开了个微信小店,把我种的薄荷、艾草做成香包卖——虽然没赚多少钱,可收到订单时,心里头跟喝了蜜似的甜。

上个月,我在摄影群里认识了个退休的工程师老张。

他教我用修图软件,我教他辨认中草药。

前几天他给我发了张照片,是他拍的晨雾中的公园,配文:“和你一起学的,就是不一样。”

您瞧,这时代啊,不像咱们年轻那会儿,“老”就是“老”;现在的“老”,是“有故事的老”,是“能跟上趟儿的老”。

我以前总觉得,人老了就该“守着老理儿”。

可现在才明白,“老理儿”要守,“新玩意儿”也得学。

就像炒菜,光放盐不行,得加点糖提鲜;就像走路,光走老路不行,得拐个弯儿看看新风景。

写在最后:松快的日子,是自己给的

现在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打半小时太极;七点去社区食堂吃碗热豆浆油条;八点到书法班写字,跟李姐唠唠家常;中午回家睡个午觉,下午去公园拍拍晚霞;晚上给外孙女打个视频电话,听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儿;十点准时上床,听着窗外的虫鸣入睡。

您问我咋活得这么松快?

嗨,就四个“不要”:

别当“老妈子式操心鬼”,儿孙的路让他们自己走;

别当“守财奴式抠门鬼”,钱要花在热乎气儿上;

别当“闷葫芦式孤僻鬼”,人活一世得有个说体己话的伴儿;

别当“老顽固式抗拒鬼”,时代在跑,咱也得跟着遛遛弯儿。

这四个“不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我用了三年才慢慢琢磨明白,您可能也需要时间。

可没关系,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急出来的。

最后我想跟您说:人到六十五,往后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路要走。

这路怎么走?别慌,别急,慢慢来——您把自己照顾好了,把心放宽了,把日子过松快了,这就是对子女最好的交代,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哦,对了,下周三下午书法班有活动,李姐说要教我们写“福”字。

您要是有空,不妨来凑个热闹?

咱们一起写,一起乐呵,一起把往后的日子,过成最松快的模样。

(文末小贴士:最近天气转凉,记得添件薄外套;早上打太极别空腹,带块小饼干垫垫肚子;手机支付记得设指纹锁,安全最重要~)

发布于:浙江

上一篇:《爱的暂停键》:婚姻的暂停键,也是人生重启键?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