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2025人工智能新趋势,中国信通院发布“十大关键词”

新浪科技讯 9月25日晚间消息,在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发布“2025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并解读十大关键词反映出的新热点、新趋势。

其中,第一个关键词是“基础超级模型”。魏凯指出,集成多种关键能力的基础超级模型已出现,不仅综合能力强,且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表现得到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为:一,思考+非思考模式合一,根据用户提示词自主选择模型或推理模式;二,理解、推理、数学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内置代码、工具调用等多种AGENT能力。

据悉,基础超级模型会对用户产生三方面重要影响:一是模型的使用更便利,基础超级模型出现后,模型种类和数量收敛,GPT-5可以根据用户的指令动态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处理模式,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二是自主决策工作流和外部工具调用,工作流和工具使用能力集成到基础超级模型内部后,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工作流工具调用的精准度,使得应用效果更佳。三是对训练数据供应提出新要求,从AGENT应用中采集数据和从物理场景中采集数据成为新的迫切需求。

第二个关键词是“自主性更强的智能体”。2025年,高度封装的智能体产品通过融合基座模型、MCP服务、智能体沙箱等,进一步释放大模型应用潜能。一方面,智能体相比大模型可以自主完成复杂任务,但仍不及预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方升”智能体基准测试对国内外通用智能体进行了4大类101个具体任务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智能体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可以获得比单一模型更好的性能表现,但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智能体产品形态逐步清晰,在消费端和企业端深度赋能,智能体成为数字员工的初级形态。

第三个关键词是“走向实训的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正在加速走出实验室,走向竞技场和训练场,为真正进入场景实战迈出了坚实一步。但具身智能要从“实训”走向“干活”,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质量数据短缺,行业普遍认为要实现物理智能涌现至少需要百万小时的机器人数据,而当前真正可用数据远远不足;二是模型泛化难,任何在训练数据分布外的场景任务,都会导致性能急剧下降,难以覆盖现实场景的复杂情况;三是软硬协同难,模型与本体的结合需要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实现协同控制,任何一环信号传输的不稳定,都很可能导致任务执行失败。

此外,魏凯还介绍了“萌芽中的世界模型”“AI正在重塑软件”“开放智算生态”“面向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开源成为标配”“缓解模型幻觉”“人工智能国际公共产品”等其他AI产业十大关键词。

总体来看,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生态三维共振,智能原生的新世界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自2022年以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连续四年发布人工智能十大关键词,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追踪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文猛)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