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曾在去年峰会上明确表态,“捍卫盟军领土每一寸土地的承诺,在任何时候都是铁定的”。从纸面立场看,这份决心不容置疑,但最近几周,欧洲上空的紧张氛围却悄然升级,原本看似稳固的安全防线,正被一系列突发状况搅动得愈发微妙。
9月9日,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境内;9月19日,三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又闯入爱沙尼亚领空并停留12分钟。风波未平,神秘无人机接连现身——导致丹麦主要机场临时关闭,还出现在挪威奥斯陆上空。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相关动向引发关注,其此前释放的“退出欧洲、推动结束乌克兰战争”的信号,让外界猜测,俄罗斯总统普京或许正借此机会,逐步加大对欧洲大陆安全局势的影响力。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情报部门在欧洲展开持续的破坏与颠覆行动。有人称其为“混合战争”(融合暴力与非暴力手段,强度低于传统武装冲突),也有人定义为“灰色地带”行动(介于和平与公开战争之间)。尽管军事专家认为这两个术语不够精准,但这些概念所指向的现实威胁却真实存在。
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间,俄罗斯针对欧洲关键基础设施的已确认破坏事件同比激增246%,其中大部分攻击目标集中在海事设施与涉水相关设施。9月17日,立陶宛还指控15名与俄罗斯军事情报部门有关联的人员,曾在货机上放置爆炸物包裹,去年引发德国、波兰、英国多地地面火灾。
如今,这场渗透与破坏行动似乎开始向欧洲领空蔓延。数十年来,俄罗斯飞行器偶尔误入北约盟国领空(领空从海岸线向外延伸12海里,沿国界划定)的情况虽有发生,但据一位西方官员透露,过去一年,此类领空侵犯事件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且性质愈发严重。
此次米格-31闯入爱沙尼亚领空,是该国20多年来最令人震惊的领空入侵事件;无人机进入波兰,则是北约成立76年以来最严重的领空违规行为。此前,北约第四条条款(触发32个成员国磋商)仅被援引过7次,但仅在最近两周内,这一条款就因波兰、爱沙尼亚的申请而被两次激活。
9月19日米格-31入侵爱沙尼亚时,意大利、芬兰、瑞典紧急出动战斗机对峙。俄罗斯飞行员虽通过机翼摆动确认察觉拦截,却未无线电沟通、未改变航向,全程姿态强硬。
相较于战机越界的清晰性,无人机事件则显得更为模糊。9月22日,丹麦哥本哈根、挪威奥斯陆机场因发现不明无人机临时关闭;9月24日夜间,丹麦四座机场同时含一座军事空军基地再遭无人机飞越;随后瑞典、丹麦又先后在重要区域观测到无人机。
图为无人机 资料图
不过,并非所有无人机事件都与“敌意”相关——去年挪威机场附近有超500次非法无人机飞行,多数或为业余爱好者操作。即便如此,丹麦方面对近期的无人机入侵事件态度明确,丹麦国防部长特罗尔斯・隆德・波尔森直言:“所有迹象都表明,这是专业人员操作的结果,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混合攻击。”
对于俄罗斯为何加大挑衅力度,西方官员尚无确切答案。部分北约盟国认为波兰、爱沙尼亚事件或为意外(如米格-31可能导航故障),但波兰强烈反对这一观点。即便如此,俄罗斯军方这种“草率操作”背后,也被解读为克里姆林宫有意让武装部队承担更大风险,暗含对北约的试探意味。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表态,也被视作影响俄罗斯决策的潜在因素。近期他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态度微妙——既称俄罗斯是“纸老虎”、暗示乌克兰可能赢战,另一方面,又明确表达“远离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声称会向乌克兰出售武器,但不会提供无偿援助。
此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颠覆行动,核心是施压欧洲减少对乌克兰援助、阻止其提供先进武器,但未达目的。但近期俄罗斯的一系列动作,似乎将策略转向挑拨关系——既试图加剧欧洲与美国的分歧,也想引发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内部矛盾。
图为特朗普 资料图
俄罗斯的越界行为,不仅造成“欧洲无法保护自身领空”的印象、削弱民众对政府信任,更间接凸显出,若局势危机,美国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可能对欧洲盟友缺乏支持意愿,同时放大了欧洲国家在“应对俄罗斯”上的分歧。
目前,北约内部针对如何应对俄罗斯挑衅的辩论已展开。波兰主张强硬反击,外交部长拉德克・西科尔斯基警告俄罗斯:“若再有飞行器未经许可进入领空被击落,请勿抱怨,我们已提前警告。”
9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认可这一表态,虽无美国直接介入的意愿;另有观点以2015年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为例,为应对提供参考。
但实际操作中,更多北约盟国倾向于谨慎。瑞典空军司令乔纳斯・维克曼少将透露,瑞典战机参与了爱沙尼亚事件应对,且他有权击落俄机,但强调“会参考威胁级别,遵循‘相称性’原则”——此次因米格-31未对地面构成明显威胁,故未采取强硬措施。
从规则看,北约盟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击落闯入领空的飞行器,无需北约总部批准(波罗的海三国无战机,领空巡逻靠盟国,邻国则有作战能力)。
当前核心问题并非“能否击落”的军事能力,而是“击落之后”的政治风险。北约内部普遍担忧,若击落俄飞行器,俄罗斯可能升级回应;一旦升级,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或退缩,欧洲国家也可能因“是否支持率先击落的盟友”争吵,进而削弱北约凝聚力。
图为鲁比奥 资料图
尽管立场分歧,但所有北约盟国已达成共识:当前安全局势持续恶化,且难以长期维持。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迈克・沃尔兹已公开谴责俄罗斯,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也被传私下表达类似立场。
欧洲方面,各国已开始实际行动加强防御:爱沙尼亚事件5天后,100多名波兰伞兵在瑞典哥特兰岛登陆参与联合演习;瑞典还向该岛部署地面防空系统、提升空军战备等级。乔纳斯・维克曼少将坦言:“局势紧张,但我们会保持冷静、维持恰当姿态,有信心走在正确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