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网易财经智库
编辑|杨倩 主编|杨泽宇
网易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独家对话智库头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各个领域KOL,解读时下热议的财经和社会问题。
NO.065 对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陈晶瑜
在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形态,频繁引发公众讨论。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陈晶瑜在接受网易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专访时,围绕“预制菜到底安不安全?”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晶瑜特别提出,当前很多对于预制菜的争论,其核心问题多数不是食品技术本身,而是关于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争论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她表示,从经营角度看,坦然标注反而比藏着掖着更好,能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反而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
陈晶瑜指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消费者本就不该背负那些并非由他们承担的鉴定责任。她坦言:“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很辛苦”,需要自行判断农残、药残、配料表、营养成分、保质期乃至产品形态,有点过度焦虑。
她认为,讨论的焦点不应是教消费者如何辨别,而应推动商家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将甄别负担转嫁给消费者,最终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管体系来确保信息的透明与产品的合规。
一、什么是预制菜?
国家规定:预制菜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
对于预制菜的定义,陈晶瑜表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者把预制菜的概念混淆了。根据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及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征求意见稿)》这两个文件,预制菜有着明确的定义:
“预制菜,也叫预制菜肴,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产品。”
根据这一定义,她进一步解释,预制菜的核心特征在于“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菜肴”。因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冷冻蔬菜,或者是一些中央厨房生产的产品,都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常见误区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