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5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两年战火中的以色列人:身有处躲,心无可依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 路一凡
“结束战争!”“结束流血!”“结束暴行!”……4日晚,在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以色列国防部门前,一群以色列母亲高举写有反战口号的标语走在游行队伍中。她们的呼喊声嘶哑而颤抖,仿佛要努力穿透持续两年的战火阴霾。
2023年10月7日,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色列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此后长达两年时间,以军在多条战线发起激烈军事行动,国家在连绵不绝的战火中深陷消耗与撕裂,社会与经济承受巨大压力,国际形象也不断受损。
战火不仅燃烧在前线,也蔓延至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轨迹。数十万预备役人员被多次征召,社会正常运转遭频繁打断。记者身边的许多以色列人都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穿上军装奔赴前线。其中,有学生和老师告别课堂,有科研工作者离开实验室,有外卖小哥在送完最后一单后登上征召列车……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不同人的命运发生交汇。
48岁的赛义多夫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儿子正在以色列军队服役。为呼吁政府停止在加沙地带作战,她发起了“前线母亲”运动,目前已聚集了约7万名以色列现役和预备役军人的母亲加入。
“两年了,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迷失崩溃、精疲力竭。无尽的战争不会为我们带来安全,我们也不需要极端政府拿普通人的生命作赌注。”她对记者说,希望终有一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能和平共处。
以色列军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年来以方死亡人数超过1600人,其中约450人是阵亡的士兵。而距特拉维夫几十公里外的加沙地带早已成为人间炼狱。以军在加沙地带长达两年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约17万人受伤。当地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无数普通民众无家可归。
从2023年10月7日战火骤起至今,记者经历了新一轮巴以冲突两年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也见证了在长达两年的“战争状态”中,以色列如何不断扩大战线。对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也门、伊拉克甚至卡塔尔等,以军都展开了军事行动,这也令以色列民众承受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
来自四面八方的导弹、火箭弹与无人机袭击此起彼伏。在以色列及其控制地区,新建的防空设施随处可见,人们在通勤与避难之间切换路线;空中警报频频响起,日常生活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切割成无数碎片。与此同时,枪击、驾车撞人、爆炸等袭击事件也频频发生,安全形势愈发紧张,社会对立愈发严重。
“与加沙相比,至少我们还有防空洞可以躲避,难以想象那里的人们如何能在无休止的轰炸中熬过每一天。”以色列总理府门前的游行队伍中,耶路撒冷市民阿米特对记者说,他身边有不少以色列人正考虑暂时出国工作,希望能逃出这场看不到尽头战争的阴影,寻得片刻喘息。
身体有处可躲,心却无处安放。战火纷飞中,许多人陷入迷茫与焦虑。“战争状态”两周年的时间节点临近之际,“停火”的呼声再次响起。英国《经济学人》本月初公布的民调显示,72%的以色列受访者支持当前国际社会推动的停火方案。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人们早已习惯了突然而至的希望,也习惯了随之而来的失望。夜色渐深,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静默。没有人知道,明天会迎来和平的曙光,还是又一轮警报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