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年1月24日11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清航大兴号”火箭展翅长空,直冲云霄,这也标志着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喷雾燃烧与推进实验室联合清航空天共同研制的新型发动机飞行演示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表明,我国已经掌握该新型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工程实现能力,在新型空天动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25年4月,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清航空天,公司副总经理于宁介绍说,在北京市和大兴区等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在多个领域进行研发突破,目前已在首钢的氢气回收项目,以及飞行摩托、涡喷发动机等产品方面进行开发和应用。
清航空天的核心技术是旋转爆震,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缓燃的燃烧技术,每秒可发生3000次爆炸,能量释放效率极高,被视为下一代发动机及能源装置的核心技术。在航空航天发动机领域,爆震燃烧技术可使发动机结构设计更简单,体积减小,燃烧效率大幅提高。例如在火箭发动机中应用,可使卫星轨道寿命增加1~2年,如针对某型卫星可大幅增加载荷150kg。
在首钢集团的生产体系中,存在着大量副产氢。这些氢气在工艺使用后,纯度降低且含有杂质,回收提纯再销售的成本过高,因此以往常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清航空天利用自身的爆震燃机技术,将这些原本被废弃的氢气收集起来。在首钢迁安项目里,把从罩式退火炉出来的70% - 95%杂质氢,引入燃机进行燃烧,从而实现热电联供。这一项目不仅让废弃氢气得到充分利用,节省了原料成本,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该项目使用的是纯氢爆震技术,氮氧化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可控制在3.2ppm左右。据悉,2025年将在首钢京唐钢铁完成热电联产,还将在热锻车间把现有加热设备升级为氢爆震技术;2026年的第四阶段将延伸至熔分工艺环节;2027年第五阶段氢冶金完成后,将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
清航空天公司源于清华大学成果转化,2019年4月注册成立。最初,公司选择在浙江嘉兴发展,借助当地投资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然而,由于嘉兴在航空航天研发人才和实验条件方面的限制,公司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020年底,公司搬迁至北京,初期在海淀,但受到实验环境限制,随后于2021年6月迁至大兴。大兴区具备商业航天10条政策,为公司提供了三年房租50%的补贴等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助力公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拓展经费来源,既有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拨款,也有地方政府经费支持,企业也进行了多轮融资,上一轮投后估值达到15.6亿元,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于宁表示,北京市和大兴区政府为清航空天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在政策方面,大兴区的商业航天10条政策为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房租补贴减轻了公司的运营负担,使其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在项目支持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为公司提供了两个项目支持,助力公司技术研发和创新。
“当然,北京最吸引我们的还是人才。因为燃气轮机这个专业是属于非常典型的高智力密度的,从团队的招聘的角度来讲,很多城市是没有航空航天基础的,连最基础的人员都招不到。北京和上海才有我们需要的丰富层次的人才,包括牵头的院士等顶尖人才,以及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层人才等。其中,北京这边高校的密度更高,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更足,人才更完备,这让我们的研发团队竞争能力更强了。”于宁表示。
据了解,清航空天所在的大兴区目前已经构建了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落地企业达230余家,产业聚集效应显著。未来,大兴区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吸引更多具有自主化突破能力和高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形成更加完整、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李涛
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