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终生学习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很多人的自觉行动。针对家长普遍焦虑的孩子学习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情绪影响智力水平、思维活动的发挥,情绪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记忆和思维活动。学生在焦虑、愤怒、沮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好好学习,因此让孩子保持好心情,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赞美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人类的大脑由大约一千亿个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大脑的成长就在于神经元会不断建立新的网络,一些激素能够为大脑建立新的神经回路提供养料。在大脑发育的早期,最重要的激素有两种,一种叫做催产素,另一种叫做内啡肽。其中催产素被称作是亲密激素,因为它对制造两人之间的好感和亲和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内啡肽会释放人体自然产生的“愉悦”剂,会让人感觉放松和愉悦。
有研究发现,当父母脸上流露出赞扬的表情,很欣赏孩子的时候,婴儿大脑中会涌入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研究发现:长期吼孩子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孩子长期被吼会导致大脑前额叶中灰质的减少。大脑灰质主导着人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肌肉控制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记忆能力。简单地说,灰质减少预示着智力降低,认知迟缓,感觉迟钝以及语言和记忆发展缓慢。研究中,通过F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对大脑进行扫描,发现长期被言语和身体虐待的孩子大脑中灰质的数量普遍少于家庭和谐的孩子。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赞美孩子也要讲究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重点在于三个原则,一、赞美要集中在孩子行为的细节上,不要大而化之,用那些夸张的大词,比如你真是个天才,诸如此类。二、赞美的行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不要因为孩子做了那些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给予无原则的表扬。三、父母的赞美重点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禀赋。《终身成长》的作者社会心理学家德韦克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跟一群孩子做拼图智商测试,做完了就把孩子分成两组,分别开始夸奖。对第一组,研究人员的夸奖是:你做的真棒,看得出来你真聪明。而对第二组孩子,研究人员的夸奖就不一样了,变成了你很棒,刚才的测试你很努力。接下来研究人员就宣布对孩子进行第二轮测试。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被夸聪明的孩子纷纷选择了难度不那么高的试题,仿佛害怕成绩下降,无法继续得到夸奖。而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纷纷向难度更高的试题发起了挑战。在后续更多的实验中,被夸聪明的孩子似乎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分数提升方面没有第二组进步明显,而一旦失败,则会陷入更明显的沮丧状态。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评价孩子时,不要用太多的抽象价值判断,否则的话,孩子会陷入简单的“成功与失败”两分法,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更无法从失败中获取成长的经验,从而鼓起勇气寻找正确的解决之道。
营造快乐氛围,打造良性行为链接
很多孩子放学不爱做作业,不喜欢学习,甚至出现辍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让家长很烦恼。
怎么让孩子一到家就写作业呢?有这么几个原则需要家长重视,第一,孩子回到家就做作业,不是由进家门之后这一刻决定的,而是与离家一公里这个时间段孩子的状态有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放学回到家这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有的家长下午放学去接孩子,一路上边开车边训孩子,要么就是边开车边啰嗦唠叨。你说孩子辛苦上学一整天,在放学回家路上心情调整失败,他怎么可能一回家就乐乐呵呵地去写作业呢?第二,家长要重视建立“一回家就做作业”的这个行为链接的组合拳。习惯养成之前都是需要自己督促自己的,或者他人提醒才能完成,但是如果反复做,经常做,慢慢地就会养成一个定性化、自动化的习惯,所以家长可以刻意地去培养孩子回到家就写作业的这个习惯,可以让孩子用最轻松的方式接受这个事实,慢慢地去熟悉这个行为。
家长应该更多地为孩子创造学习的快乐,如果孩子学习前、学习的时候或者学习之后,你能够给孩子更多学习之外的各种快乐,那么这些快乐都能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内容绑定在一起,成为快乐学习的一部分。而这些快乐多了以后,孩子就有更好的状态去应对学习当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所以家长应该更多专注如何提供快乐,给孩子制造更多的学习之外的其他快乐与温馨时刻,让这些快乐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从而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另外家长还要停止衍生伤害,尤其用吼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厌倦学习,因为孩子把你对他吼叫的恐惧与厌恶,与学习这件事连接在一起了,形成了不愉快的条件反射。所以很多孩子讨厌学习,是从讨厌父母的吼叫与唠叨开始的。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厌烦情绪呢?家长应该改变教育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学习烦躁时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烦躁是一个信号,家长应该去了解烦躁背后具体孩子在表达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不会,还是家长又打搅他了,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了?家长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学习时的情绪问题。
安全温暖的童年,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代母养育”实验,实验研究的结论是: “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为什么还不懂事的婴幼儿时期,对我们成长影响这么大呢。因为,从生理发展角度看:从孩子出生到九个月,大脑神经元爆炸式增长,最高峰是每秒新增两万个全新的神经元,而成人每天顶多新增七百个。而且,婴儿早期主要发育脑干等基础脑区,所以虽然他们听不懂语言,但是情境和情绪都会烙印在他们的大脑里,对一个人的大脑思维和底层逻辑,产生绝对性作用。
《园丁与木匠》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我们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我们的爱,都是无条件的、亲密的、深刻的,充满了感性的直觉。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奖赏不是孩子的成绩或奖杯,甚至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或者婚礼,而是与孩子在一起时那种分分钟的喜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时那种分分钟的喜悦。”
介绍作者:
郝静云,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高级政工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专业博士班学员,北京市总工会心理专家库成员。曾任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基层党委书记、副厂长。近年来,她结合企业实际和员工需求,积极研发讲授了《与压力共舞》《做情绪主人》《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心动力》等十余类几十门课程,深受广大职工欢迎。
介绍图书:
《好心情也是生产力》,郝静云编著。该书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公开发行,以“好心情也是生产力”为核心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真实的生产生活实例,全面阐述了心理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等方面的运用机理和积极作用,可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工会干部提供科学的心理学技术方法和参考实例,使“好心情”成为“生产力”,帮助企业在复杂经营形势和激烈市场竞争中解难题、增动力。
□主讲人:郝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