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最怕的是什么?
莫过于孩子到了青春期吧。
前不久,演员刘孜就被14岁儿子气到进山修行,还直言:这孩子没救了。
原来,期末考完后,儿子就开始摆烂,沙发上一窝,手机一抱,一瘫就是两个月。
刘孜每天一睁眼,就看见客厅横着一条“人形软体动物”,她忍不住批评:“你这个样子我看不惯。”结果却被儿子回怼:“你也需要成长啊。”
这还是那个会早起看书,给她做甜点,陪她禅院打坐,与她一起追蝴蝶看烟花的男孩吗?
怎么青春期一来,孩子就性情大变,跟换了个人似的?
打是不敢的,讲道理也没用,刘孜只能暂时逃离,给彼此冷静的空间。
没想到,儿子知道她躲进深山,反而主动关心起她来,还自己买了本书准备读。
多么戏剧性的转变啊!
她妄图教育时,孩子针尖对麦芒;她退后示弱时,孩子却主动示好。
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悖论:当父母放下教化与驯化的执念,感化的奇迹反而悄然发生。
说教和指责
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药
《超级育儿师》里,有个叫李卓卿的13岁女孩,被父母吐槽叛逆难管:
一言不合就对妈妈拳打脚踢;厌学、沉迷网络小说;说脏话、摔东西、撕卷子……
妈妈气得崩溃大哭,她不明白,从前听话懂事、自觉学习的女儿,怎么会如此叛逆?
育儿师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卓卿反抗的不是妈妈,而是妈妈的管教方式。
女儿学习累了想放松,妈妈却在她旁边喋喋不休讲道理;
妈妈还曾逼她写过一份检讨书,女儿一不听话,妈妈就拿出来大声读;
女儿已经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仍指责女儿不努力,让她周末也长时间学习。
要知道,青春期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往往家长说什么孩子认什么。
但步入青春期后,孩子一方面对“自我”的认知愈发强烈,渴望独立与自由,另一方面,受体内激素的影响,孩子易怒易躁、情绪化。
父母若依旧唠叨说教、随意指责,只会激怒孩子,致使他们竖起全身的刺来反抗和逃避。
北大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薄世宁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高中男孩在家中因学习问题和妈妈发生矛盾,被母亲狠狠指责了一顿。
男孩说不赢、气不顺,盛怒之下,趁着妈妈不注意,打开窗户,从五楼一跃而下。
后面虽抢救及时,但男生却成了高位截瘫。往后余生,连站起来都是奢望。
有句话说得好: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青春期尤其如此。
父母越说教,想要他按照你的想法来,孩子只会用叛逆行为来向你说“不”。
父母越指责,想要用权威去战胜孩子,孩子只会用反抗来让你一败涂地。
和青春期孩子硬碰硬,只能是两败俱伤。
让孩子感受到爱
才是青春期的解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把大锁挂在大门上,棒子连撬带砸,用尽了全身力气,都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它轻巧地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一下打开了。
棒子很好奇:“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松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青春期的孩子也如这把锁——你粗暴强硬,孩子能比你强硬一百倍;用爱触摸,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门。
如《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
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地支持。”
这本书的作者乔西曾经也叛逆得厉害。
他年少时被父母遗弃,被领养后,他就用各种恶作剧挑战养父母的底线。
他逃学,毁坏学校的电脑文件;偷东西,在校园聚众饮酒;他到处打架,放火烧东西……然后暗中计算,多少天就会被赶走。
直到他遇见了罗德尼,一个无论他怎么闯祸、怎么惹是生非,都一如既往包容、接纳他的养父。
有一次,他因无证醉酒驾驶被捕,乔西自己都觉得终于要被赶走时,养父对他说了一句话: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这句话,改变了乔西的一生。
他开始悔过自新,后来成了著名的青春期研究专家。
乔西指出:青春期孩子表面冷漠,叛逆,但内心其实很敏感、迷茫,也很渴望确认爱。
是啊,孩子竖起的刺,从来不是对抗世界的矛,而是孩子向世界递出的盾。
而父母的爱,就是那双能穿透盾牌的手——不掰断他的刺,却让他主动放下防御。
爱,永远是治愈青春期最好的良方。
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驯化,不能教化,只能感化。
父母做好下面4个字,就能赢得孩子心。
1. 接:孩子闹情绪时,接住他。
董宇辉青春期特别喜欢顶嘴,还常因为各种小事发脾气,气得妈妈想拿棍子揍他。
直到高二那年,他因骨折休学在家,妈妈想方设法给他熬汤补充营养,他却故意找茬,不肯喝。
但妈妈一次都没跟他吵,而是默默端走汤,又重新熬一锅。
从妈妈的温柔与退让中,董宇辉感受到了爱与接纳,自此收回了所有的顶撞和叛逆。
这就是青春期孩子,易燃易怒,情绪化,看似很不好惹,但其实很好哄。
忍让三分,让他感受到“我的情绪不会被否定”;
积极回应,让他确认“即使发脾气也不会失去爱”。
情绪被接住了,孩子的内心便在爱里柔软了下来。
2. 容:孩子犯错时,包容他。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初三男孩,不仅染头发,打耳洞,还经常翻墙去网吧。
某天,他上网回来后,却性情大变,不仅戒了游戏,还发奋学习,努力考上重点大学。
后来大家才知道:爸爸在网吧找到他时,本想冲进去骂他,但想到青春期孩子最爱面子,便一直在门口守着。
直到儿子外出买饮料,爸爸便给他塞了些钱,还道歉说:
“是我对不起你,为了挣钱忽视了你,但你还小,网吧人员复杂,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
几句话里,满是理解与抱歉,他当下就破防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正面管教》一书指出:赢得一个十几岁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青春期孩子,不缺道理,缺的是被理解和包容的底气。
当我们能接住他的试探和错误,让他坚信——无论他有多糟糕,父母都在。
孩子就能卸下一切心防,专注自我的成长。
3. 陪:孩子关闭心门时,耐心陪。
作家麦家的儿子麦恩在初二的一天,突然封闭自己,每天躲在房间里打游戏,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其余时间都不出门。
麦家试图推门而入,麦恩就威胁要离家出走。
麦家便尝试以柔克刚,坚持少说多做,耐心陪伴:
给儿子夹菜;轻敲房门,征询儿子意见,带儿子去散步;爬山时半山腰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就这样,他默默熬过三年,这才修复了亲子关系,唤起了儿子的学习动力。
心理咨询师常军说过,青春期是关系崩溃的高发期,总关门,不沟通。
这时,无论孩子表面多么叛逆、冷漠,父母依旧是他们的天,家依旧是他们内心的安全港湾。
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陪伴与接纳,孩子就会像被春雨浸润的种子,终会在某个清晨悄然发芽。
4. 退:孩子遇到困难时,退一步。
心理咨询师王占郡女儿上初中时有点偏科,他想帮女儿,女儿不愿意。
王占郡没有坚持,他深知:比起被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被当作大人来对待。
于是,他转而给女儿写了一封“求职信”,应聘女儿的“学习顾问”。
女儿若同意,就需要支付自己一块钱的月薪;女儿觉得不需要时,还可以随时解聘自己。
女儿掌握了主动权,便欣然答应了。
在王占郡的帮助下,女儿学业上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很认同一句话:青春期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让出方向盘,当好副驾驶。
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如同乱麻:学业压力、社交焦虑、自我认同……
他们想自己扛,能力又不足,便不断在“我要独立”与“还得依赖你”的拉扯中,生出焦躁与愤怒。
这时,父母若能退后一步:
提供选择,但不替做决策;搭建支架,但不替爬梯子,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高尔基曾说: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青春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
父母怎么做,决定了孩子最终是伤人伤己还是芬芳绽放。
所以从今天起,学会闭嘴、适当放手、减少对抗、用爱引领、耐心陪伴。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
那些你克制住指责冲动的时刻,那些你忍住说教欲望的瞬间,都化作了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
他们带着你给予的尊重与信任,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奔向属于他们的天空。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