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大半,开学逐渐临近
最近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
迎来一波就诊小高峰
许多家长带孩子都来看
一种只敢对医生小声说
生怕被别人听到的“羞耻”病
——遗尿
“医生,我家孩子马上进初中,要住校。他这个毛病如果没治好,要被同学笑话的,到时孩子会自卑,你可要帮我们好好看看。”
“医生,我家孩子过几天就要初一了,去住校……”
“医生,我家孩子开学要读初一,怕住校后自己起不来上厕所……”
医生发现,在这波就诊人群中,有很多都是大孩子,尤为突出的特点是为准初一、十二三岁的男孩子。
看到焦虑的家长和又羞又恼的孩子,医生内心叹气——
大部分儿童夜遗尿的治疗效果都很好,起效快,多数患儿吃药当晚就有效果,家长和孩子却好像不了解相关信息,一直拖到孩子大了,自我羞耻感很强,心理容易产生自卑,这样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其中,有一个患儿家庭令医生印象尤为深刻:近几年来,父母雷打不动地每天都定好凌晨一点的闹钟,把孩子叫起来上厕所,生怕哪天错过时间,孩子就尿下去了……
如此成年累月的半夜惊醒
让父母、孩子睡眠均大受影响
心理压力变得很大
令医生没想到的是,一家人熬了这么多年,直到孩子要上初中,面临住校,才下决心带他就诊。
当问及为何没早点带孩子来看,父母的回答是:这也不算是个病,想着孩子大一点就会好的,不料一直没好,马上要住校再也等不起了。
医生表示,很多家长都有类似想法,一直拖拖拖……等孩子很大了才来,多受这么多年的苦,少部分患者还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期。
孩子控制不好不能一味“拖”
5岁以上夜间还尿床需警惕遗尿症
医生介绍,遗尿(Enuresis) 俗称尿床,即在夜间睡眠期间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 多数正常儿童2~2.5岁的时候,夜间在膀胱胀满时便能自然觉醒。若5岁以上仍有夜间无意识排尿则要考虑患有遗尿症, 如果孩子超过5岁,每月至少出现1次的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且持续3个月,排除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遗尿现象,就应就诊。
另外,若孩子除尿床,日间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同时伴随便秘、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遗尿症为儿科常见病,虽不会对患者造成急性伤害,但长期夜遗尿会给孩子及家长带来较大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约0.5%~2%的患儿遗尿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据统计,大概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患有夜遗尿症。
遗尿大多并非器质性问题
90%以上孩子遗尿问题均可解决
遗尿症成因较复杂,90%以上都不是器质性病变引起,只要找准原因,这些患者都可通过药物、器械、行为、心理等方式干预来解决遗尿问题。
常见原因为夜间尿量生产和膀胱容量不匹配、觉醒功能障碍等;
还有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的患病风险增加约 40%,双方均有的话,遗传风险则可达70%;
同时要关注心理因素,焦虑、家庭环境变化,如二胎出生、入学、搬家、父母争吵等,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
医生提醒,偶尔一次尿床,家长无需过于紧张,可留意孩子当天是否过于疲劳或运动量过大,有相当一部分的尿床现象能够自愈,有15%患儿可能自发缓解。但若为长期遗尿,不仅可能增加孩子尿路感染,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导致自卑、社交恐惧、情绪障碍等,研究显示,遗尿症儿童抑郁的风险是健康儿童的3倍。
因此,如果遗尿频繁,应及时带孩子就诊,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可以初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先天畸形等潜在的继发因素。
遗尿治疗手段多样
调整饮食和行为或就可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会让孩子‘睡前喝杯牛奶’或‘睡前喝杯水’,这成为不少孩子遗尿的原因所在,这种饮食习惯一定要调整。”
医生表示——
患儿白天充足饮水非常重要,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
晚餐定时宜早,且要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睡前排空膀胱,睡前2~3小时最好不再进食和大量饮水,睡前2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包括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可通过改变行为来控尿,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行为治疗。这种治疗的内容有:
养成日间规律排尿(每天4~7次)、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
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
设立奖励机制,不断强化正性行为,积极参与遗尿症的管理,避免使用惩罚措施,减轻孩子对疾病的心理负担。
家长认真记录排尿日记是一种非侵入性诊断工具,不仅能增加就诊的依从性,还能动态、客观地反应病情,可准确判断患儿夜遗尿类型,是儿童夜遗尿具体治疗策略选择的基础,从而帮助评估儿童夜遗尿的个体化病情并指导治疗。
除此以外,最基础的还有药物治疗,一般规范治疗3~6个月就可以有效实现尿控。药物治疗见效很快,一般用药当晚就可实现改善效果,用药半个月~1个月左右可判断效果。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
自己也遇到过同样情况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