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研究制定评价指标,将近视率、脊柱侧弯率、肥胖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将研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及脊柱侧弯防控指导手册,开展重点人群健康干预。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则将建立覆盖筛查、评估、干预的全流程数字平台,落实覆盖全员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昨天进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情况的报告。
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
年均增长3.9个百分点
报告提出,各部门围绕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核心任务,开展了多方面工作,“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例如,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保障2025年新中考改革落地、完善招生培养方式和新型集团化办学,构建难度、压力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目前,北京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70%,2025年不通过中考分数升入高中比例已达30%。2020年至今,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已由2020年的61.9%,上升至2024年的77.54%,年均增长3.9个百分点。
本市试点开展“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改革,实施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和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试点学校社工制度,邀请退役运动员参与体育工作;推动43个高校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促进高校资源与中小学教育融合。
对学生心理问题
认知水平待提升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是系统工程,仍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并以问题为导向,时时校准。其中,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报告提出,部分家长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心理与体质应同步发展;个别学校存在“重教轻育”倾向,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近视率的下降幅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低龄阶段的近视防控工作仍需加强。脊柱侧弯的检出率仍呈增长态势,防控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并落实。体育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和智慧体育应用需进一步强化。
家校社育人合力也需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显薄弱,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不够充分。引导校外机构发挥优势、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力度较弱,协同育人机制需持续完善。
推进学龄前大班儿童
远视储备量全员监测
报告提出,下一步本市将研制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绿皮书”,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趋势及政策效果,增强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认同,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风尚。
在加强体质健康管理方面,本市将加快推进学龄前大班儿童远视储备量全员监测,筑牢学生低龄阶段近视防控防线。研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及脊柱侧弯防控指导手册,开展重点人群健康干预,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实施动态跟踪。同时,研究制定身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近视率、脊柱侧弯率、肥胖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学生健康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落实覆盖全员的
心理健康状况监测
为了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本市将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班级赛。持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通过引入新兴体育运动等方式丰富校园体育供给,全力提升学生运动实效。同时,加快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预警体系,建立覆盖筛查、评估、干预的全流程数字平台,落实覆盖全员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启动“京娃”智能体建设,推动健康师“京小健”整合体育、营养、心理等数据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建议。
在协同育人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家庭教育智能体建设,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全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027年实现“教联体”各区各校全覆盖。另外,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心理专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本报记者 张楠
原标题:本市持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