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是关乎万千学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成长成才的大事。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育人质量,是县中振兴面临的本质问题。从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体现出我国大力扶持县中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坚定决心。
县中振兴的“时与势”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其中近六成就读于县域中学。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重要纽带、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县中不仅肩负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还深刻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然而,城镇化浪潮下的县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6%,人口流动呈现向中心城市集聚态势,部分县域优质生源被“超级中学”大量虹吸,部分人口流入地县中则面临学位紧张、教室不够、师资短缺等问题。“县中考不上好大学”的观念盛行,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县中信任缺失,部分县中由此陷入生源流失与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县中振兴行动,正是基于对城镇化、人口变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洞察。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前瞻布局、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
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团队研判,随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预计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032年将达4032.60万人的峰值,学位需求增大,随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逐渐减少,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供给过剩问题。
高中学生在课余打篮球 季春鹏 摄
当前形势下,县中发展应动态回应社会需求,分阶段系统谋划。从短期看,部分县中需充分、高效利用已有教育资源,适当扩容,保障学位充足;长期而言,多数县中要抓住在校生减少、班级规模缩小的契机,推行小班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各地教育部门要依据人口规模和分布预测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县中布局、规模与容量,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与学位失衡。
信心正在重建
县中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探索、实践积累。自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围绕规范招生、资源帮扶、改善条件等方面精准发力,让不少县中逐渐“找回底气”。
规范招生秩序,遏制“掐尖”乱象是关键一步。全国多地已严令禁止公办、民办高中跨区域“抢生源”,严格限制“超级中学”无序扩张。如福建省教育厅2022年10月印发相关行动方案,要求到2024年按规定全面实现属地招生,各设区市要建立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实现“阳光招生”。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类似举措,打破生源恶性竞争怪圈,稳定县中生源,让县中得以安心办学。
导入优质资源,实施对口帮扶与托管。2022年起,教育部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基础薄弱县,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地方层面,多地立足实际探索县中帮扶途径。如浙江推出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通过“输血”与“造血”结合,不仅助力县中重塑自身吸引力,更推动其逐步实现从“追赶”到“崛起”的转变。
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基础保障。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投入,支持县中校舍改扩建、更新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标准化考场等硬件设施。同时,各地也在教师待遇提升与激励方面努力探索,如推出县级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县管校聘”等流动与轮岗机制,缓解部分县中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系列举措拧成一股绳,初步遏制了县中下滑态势。
仍需补齐短板、深化改革
县中发展已按下“加速键”,但城乡教育鸿沟依然存在,县中振兴任重道远。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释放出政策信号,今年将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补齐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补齐短板须找准突破点。当前,县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经费供给高度依赖县级财政,一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直接导致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县中硬件设施陈旧老化,师资队伍结构老化、质量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一些专家建议,建立以中央财政专项为牵引,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县级以上教育投入占比,缩小区域差距。资金重点投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扩大“优师计划”规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为县中留住人才、培育骨干。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许多县中仍陷入“应试教育”“唯分数”的误区,难以适应新高考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教学上较为依赖“题海战术”,课程设置单一,甚至存在违规补课等不良现象;评价上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忽视育人过程。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仍需从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更新教学模式,开齐开足国家要求课程,鼓励开设科学艺术等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二是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采用“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综合素质提升;三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净化教育生态,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
半月谈记者:邓倩倩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8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