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攻略盛行,捡拾落叶松果会影响小动物口粮吗?

随着秋叶和果实脱落,网络上的“捡秋”攻略日渐增多,一些网友分享使用彩叶、松果等制作的艺术品,并总结了捡秋地点。也有市民担心,捡拾松塔、栗子等是否会影响松鼠、刺猬的口粮?捡拾落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吗?

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王永格。她认为,城区里的落叶最终会被清理,市民“捡秋”的举动是捡拾,而非从树上摘取,少量捡拾落叶并不会影响生态环境。

网友担心“捡秋”影响小动物口粮

谈及爱上“捡秋”,冯女士说,是源于几年前去北京郊区爬山的经历。当时,她偶然捡到了一颗可爱的橡果,当成宝贝带回了家,“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各种植物,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发现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智慧和独特之处,也在这个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被治愈。”

在她看来,“神奇植物”不仅存在于植物园,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郊野、城市公园、绿化带都藏着惊喜,每次出门即开启“寻宝”模式。《冰河世纪》里松鼠迷恋的小帽子坚果,其实就是橡子,秋天掉落的橡子成为鼠类动物的口粮。夏末抬头看一看枫树,就会发现枝头缀着一串串的“小翅膀”,北京最常见的品种是元宝槭,成熟后两粒种子圆鼓鼓的,借着风旋转飞落……她还将捡拾的叶片、种子拼凑成艺术感满满的植物画。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网友晒出了“捡秋”创意作品,包括用红、黄、绿叶片做成的法国童话人物“小王子”拼贴画;银杏叶卷成的“玫瑰”;用板栗、松果、山楂、核桃、蘑菇和各种形态、颜色的树叶装裱而成的植物标本画。在网友的组合搭配下,这些花花绿绿的自然掉落物宛如艺术品,尽显秋天的绚丽和烂漫。

还有人总结了“捡秋”地点,比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植物园、通州绿心公园等。一些网友分享了标本书签、落叶花束的制作教程和工具。

不过,也有网友对“捡秋”持反对态度,担心有人将“捡秋”变成“摘秋”,为了创作作品从树上摘取树枝、树叶和果实,影响小动物口粮。还有人担心多数人盲目跟风导致过度“捡秋”、破坏环境,他们呼吁将植物留给大自然,将种子和果实留给小动物,践行“无痕山林”的理念,不要在林地中留下垃圾。

城区落叶会被清走防火灾,少量捡拾无碍

如何看待“捡秋”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破坏环境吗?

据王永格介绍,正常生长的树木叶片较多,近年来,一些街道和公园、绿地采取了“落叶缓扫”举措,在没有车辆干扰或者行人踩踏的路段,会缓扫落叶,让市民再欣赏一段时间。最终,城市园林绿地中的落叶会被清扫走,作为园林废弃物发酵成有机肥料,回归自然。山区里的落叶会直接发酵,成为腐殖质,通过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所以在落叶还有观赏性时,被市民捡走少量制作成文艺作品,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不能从树上直接摘。”

网友喜欢捡拾扇形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椭圆形的红色黄栌叶片、白桦树皮等,进行文艺创作。在王永格看来,树叶在夏季提供遮阴效果,秋季变色后起到观赏效果,如果落地后还能被做成作品合理利用,相当于树叶在其各个生命阶段都发挥了价值。“落叶归根,最终落叶要回到土壤里,但是为了防范落叶干枯后的火灾风险,园林绿化部门基本都会清理。在清理前被少量捡拾,没有大碍。”

树上宿存松塔不提倡摘取

针对捡拾松塔是否影响小动物口粮的问题,王永格说,松树球果成熟后,松塔会开裂,种子会脱落,松鼠通常早就把食物贮藏起来了,而落地的松塔大多已经没有种子。

樟子松球果成熟后会自然掉落,油松的球果成熟后会开裂,里面的种子已经被松鼠吃了或收集完了,但松塔大多还在树上宿存。“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提倡在树下捡拾,而不是人工在树上摘取。”

除了松树,栎类(橡树)果实也是松鼠等小动物的粮食,成熟后会自然落果,但结实量大,加上果实可食的种类多,少量捡拾基本不会造成动物断粮,同时也可创新利用。

■链接:公园里的落叶去哪儿了?

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产生的枯枝、落叶、草屑、残花、乔木与灌木的断枝及其他植物残体等会成为园林绿化废弃物。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垃圾不同,园林绿化废弃物存在体积大、占用面积大、受季节变化影响强等特点,同时还含有一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容易成为虫卵越冬的巢穴,来年春天或引发虫害,大量的枯枝落叶还易引发火灾。

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通过土壤改良、粉碎还绿、环境布置等正向循环利用举措,让枯枝落叶变废为宝,实现绿化废弃物的再利用。

●方式1:将枯枝落叶变成有机基质

枯枝落叶的一种转化方式是高温腐熟,将枯枝落叶变成有机基质。园林绿化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改良土壤成分。目前,多数市属公园都采用这一方式处理绿化废弃物。

以往,焚烧、填埋是园林绿化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式。“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积极布局碳中和,绿化废弃物的传统处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介绍,采用粉碎堆肥技术将园林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资源,减少焚烧或填埋产生的二次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具有很高的环保效益。同时,绿化垃圾粉碎后制作有机肥料,对资源循环利用、土壤改良等方面有着明显功效。

国家植物园(北园)西北侧设有一座绿化垃圾处理厂,对落叶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每年约2万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产生基质约4000立方米。这些基质可替代外购肥料使用,每年减少肥料支出成本约100万元,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粉碎后的绿化垃圾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性和通气性。每年国家植物园都会用堆肥后的土壤替换园区内的部分土壤。尤其是对一些新栽植的植物,堆肥后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

2024年,国家植物园(北园)对绿化废弃物处理厂实施全面改造升级,新增全液压翻抛设备、静音综合粉碎设备、综合细粉设备、滚筒筛等一批关键设备。同时配套建设处理线集成控制系统1套、连动输送系统3套及粉碎线控尘系统1套。

升级后产出基质不仅总量相应增加,基质粒度分布更均匀、腐熟程度更充分、营养成分更稳定,其稳定性与肥力较此前进一步增强。未来,进一步将处理厂打造为集环保处理、循环经济展示、市民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标杆基地。

●方式2:粉碎后变身有机覆盖物

第二种方式是对枯枝落叶进行粉碎,添加环保色素,使其成为可降解的有机覆盖物,铺回公园提升景观。

例如百望山森林公园,对较大径材的森林抚育林木进行间伐树干,作为森林步道护栏、台阶和地面粉碎物覆盖;枯枝落叶和杂草,全部用于粉碎和堆肥还林。

●方式3:变废为景,直接利用

第三种方式是“最小干预、变废为景”,直接加以利用。玉渊潭公园在花卉环境布置中,会将绿化废弃物与生态材料合并使用,再进行“地景艺术”布置。例如位于西北门的“彩色星河”花园造景中,“机器狗”花钵就是充分考虑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将废木料彩绘拼接重新“亮相”。在中山公园,伐除杨树的树干树枝化身为坐凳和汀步,还被组合成充满野趣的“昆虫旅馆”,为各种昆虫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每年11月中旬,各公园就开始陆续集中清理枯枝落叶。据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处处长杨浩介绍,近年来,中心建立了一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消纳方式,将“绿废”逐步转化为资源,提升公园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有效带动下,公园里的绿化垃圾分拣、运输效率有所提升,利用率同比提高20%。

此外,中心将在国家植物园探索建立“公园-处理厂-城市绿地”闭环管理模式,将处理能力服务范围逐步扩大至周边社区和城市公共绿地,为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