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高娟
全球首架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我国完成适航认证并投入实际货运,标志着低空物流迎来重要“新变量”。这一突破不仅以中国标准重构产业规则,更将直接推动商业化进程,影响未来万亿级市场的“制空权”争夺。
来源:摄图网
技术突破引领标准重构
9月18日,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飞航空”)研发的2吨级eVTOL凯瑞鸥从安庆怀宁县国家蓝莓产业园起飞,装载约200公斤蓝莓汁及顺丰快递件,经过1小时、161公里的飞行,顺利抵达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物流园附近。此次飞行标志着合肥—怀宁低空无人跨城货运航线正式启用,为今后在合肥都市圈内开展生鲜农产品、高时效快递等常态化运输奠定了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执行此次任务的凯瑞鸥本身也创造了多项突破。就在不久前的7月22日,该机型成为全球首架取得“适航三证”(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单机适航证)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实现了从产品概念到合规运营的重要跨越。
“此次突破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不仅实现了大载重eVTOL从概念到应用的跨越,更代表我国首次在航空安全标准领域赢得规则制定主导权。”邮政研究所低空经济研究团队项目组组长管薇指出,在市场拓展领域,我国大载重机型的应用推广将带动全球低空物流产业链的升级。
当前,全球eVTOL标准体系正处于重构关键期。在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发布的《低空经济产业与标准化发展》报告中显示,现有航空标准主要针对传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设计,难以完全适配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技术特性。当前航空领域国家标准中,低空经济相关标准仅占9.7%,且主要集中在飞行器制造和检测方向。
凯瑞鸥的成功认证,为全球eVTOL标准体系重构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技术参数方面,凯瑞鸥优势显著,其最大起飞重量2吨、有效载荷500公斤、航程200公里,能满足80%以上中小型货物运输需求。其采用的复合翼构型创新性地融合了多旋翼垂直起降和固定翼高效巡航优势,在航程与载重间取得完美平衡。更关键的是,峰飞航空在飞控航点、三电及核心零部件领域均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突破。
来源:摄图网
市场对这项技术突破似乎早有感知。据公开数据,峰飞航空目前订单已超400架,其中包含中信金租100架大型eVTOL意向采购订单。峰飞航空方面透露:“在产能方面,今年已启动准备工作,明年将正式爬坡,第二架三证齐备交付飞机预计一个月内交出,多家客户已表达长期租用意向。”
另据华创证券预测:“2025年是低空经济加速落地年,核心驱动是订单放量。”这种“技术突破-市场认可”的良性循环,正在我国低空经济领域形成。
渐进式商业化路径逐步清晰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坦言:“与顺丰、美团等聚焦‘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不同,吨级eVTOL主要承担干线、支线运输任务。然而,当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如何借助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已然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核心焦点。
面对商业化挑战,我国低空物流产业已形成清晰的发展路径。管薇指出:“行业呈现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渐进式发展特征,当前正处于从‘点状突破’向‘网络化运营’转型的关键期。”
管薇还透露,行业内部达成了“三级跳”的发展共识:
在发展初期,产业将聚焦于岛屿、山区等特殊场景,积累经验、打磨技术;
中期阶段,着力构建区域支线网络,实现区域间的有效连接与协同;
远期目标则是形成全国性的低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行业全面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展演进过程并非孤立进行,而是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峰飞航空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路径。凯瑞鸥已完成超4万公里安全飞行验证,并在应急消防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成功验证了伞投物资、消防灭火等关键功能。同样获得“三证”的亿航智能,其新一代高层灭火无人机、森林灭火无人机等已参与应急演练并获意向订单,预计今年贡献收入,2025年有望实现9亿元年度总收入目标。
这种商业化探索正在催生更多创新合作模式。其中,中信海直、中信金租与峰飞航空的战略合作尤为典型。华创证券研究所认为,三方通过“制造+运营+金融”的生态化协同,备可商业化落地的明确场景。中信海直依托其通航运营经验提供场景支持,中信金租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资金门槛,峰飞航空则持续优化产品性能。这种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模式,正在海上石油平台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商业范式。
在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的同时,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优势正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另据峰飞航空测算显示,电动无人货运机型能耗及维护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直升机,叠加无人驾驶设计节省飞行员成本,在东南亚岛国和中东南亚等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优势突出。目前,峰飞航空正与合作伙伴推进凯瑞鸥的运营认证(OC),部分航线已通过经济性验证,计划今年下半年实现2-3个场景常态化运营,2026年起规模化复制。
来源:摄图网
然而,行业从示范运营迈向全面商业化仍需克服系统性挑战。管薇分析指出:“当前空域管理细则存在区域差异,适航认证体系尚待完善。”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曹允春强调:“200公里的有效航程要求建立跨区域专用起降网络,这不仅要建设场地,更需与现有物流体系无缝衔接。”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管薇建议,主管部门采取“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做好法规顶层设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另一方面推动应用示范与法规完善协同并进。
曹允春则提出“三位一体”突破路径:
首要任务是建立标准化体系,重点开发适配大载重eVTOL的专用航空载具;
其次是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起降场站网络等基础设施;
第三是完善促进跨区域协调的政策法规框架。
曹允春强调:“吨级eVTOL的商业化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需要技术性能、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的同步跃升。”随着产业链协同发力,中国低空物流产业正沿着“载货先行、场景递进”的路径,向千亿级市场稳步迈进。
新型物流服务商或将崛起
这一发展进程意义深远,不仅将革新运输方式,更可能催生全新的市场参与者。管薇表示,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运输工具的升级,更将重构整个物流产业的价值链。低空物流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将从运输效率、仓储管理到信息系统的全链条重塑行业格局。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eVTOL产业规模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物流巨头加速布局低空网络,而以峰飞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在医疗物流、应急救援等高附加值领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新型物流服务商的崛起将成为重要趋势。”曹允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专营吨级eVTOL的第三方运营商,通过“飞行小时租赁”模式,重点服务海岛、海上平台等特殊场景。相比传统直升机,这类服务可节省60%以上的运营成本,但其经济性仍需在实际运营中验证。管薇补充认为,新进入者将在三方面形成优势:
开拓高海拔、跨海域等新场景;
构建城市立体运输网络;
在高时效细分领域建立专业能力。
我国在货运eVTOL领域的适航突破,只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起点。如何将技术领先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关键课题。对此,管薇提出了系统建议:“要巩固和扩大这一先发优势,需从技术、产业、政策、国际化四个维度协同发力。”
技术层面需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卡脖子”环节;
产业层面要加快起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层面则需完善空域管理等配套体系;
国际化方面尤为紧迫的是标准化建设,当前低空基础设施标准几乎空白,亟需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回望这场变革的起点,凯瑞鸥的适航认证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航空工业标准制定中赢得了关键话语权。而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这套融合了技术创新与商业实践的中国方案,有望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当下,我国物流产业正站在历史性拐点。从技术突破到标准输出,从场景验证到模式创新,我国企业在低空经济这条新赛道上展现出的系统化能力,正在改写全球物流产业的竞争规则。正如管薇所言:“这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迭代,而是一场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深刻变革。”在这场万亿级市场的竞逐中,我国已凭借先发优势占据制高点,而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将助力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新格局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