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定增大调整:聚焦融资“实投”,降补流、增算力项目锚定AI核心
2025年9月29日,千亿AI巨头科大讯飞发布定增预案修订稿,在40亿元募资总额不变的框架下,对资金用途进行结构性重塑——大幅削减补充流动资金规模,新增高额算力平台项目投入。这一调整跳出“融资补血”的传统思路,转向“融资强基”的战略布局,既贴合国家“人工智能+”政策导向,更凸显其锚定AI核心赛道、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决心,背后的融资逻辑与业务考量值得深入解析。
一、融资用途“一减一增”:从“输血”到“造血”的核心转变
对比8月22日初版预案与9月29日修订版,科大讯飞此次定增调整的核心是“压缩非生产性融资,加码核心业务投入”,具体呈现两大关键变化:
- 降补流:32亿砍至8亿,剥离“冗余融资”
补充流动资金金额从32亿元大幅缩减至8亿元,降幅达75%。这一调整并非财务承压,而是主动优化融资结构——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回款规模首破百亿,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49.73%,经营端“造血”能力增强,无需依赖大量募资填补流动性。保留的8亿元补流资金,仅用于覆盖日常运营波动,避免资金闲置,让融资更聚焦“有效投入”。
- 增项目:24亿投向算力平台,锁定“核心刚需”
新增24亿元算力平台项目,占本次40亿募资总额的60%,成为最大资金去向。据公告披露,该项目将通过算力租赁模式,支撑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底座升级,同时保障深度推理X1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语音大模型的持续优化。这一投入精准命中AI产业“算力为王”的核心痛点,也与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强化智能算力统筹”“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落地”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此外,8亿元投向“星火教育大模型及典型产品”的金额保持不变,延续垂直领域深耕策略——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AI+教育收入同比增长23%,学习机业务销量翻倍,该领域已成为技术落地与商业变现的稳定支柱,维持投入可保障核心业务增长连贯性。
二、融资逻辑升级:政策、技术、市场三重驱动的“精准投放”
科大讯飞此次调整融资用途,并非随机决策,而是基于政策风向、技术瓶颈、市场需求的三重考量,实现融资资金的“精准投放”:
- 政策端:借“人工智能+”东风,踩准产业导向
国务院“人工智能+”意见明确将算力建设列为重点任务,提出“支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创新”,为算力租赁等模式提供政策背书。科大讯飞在公告中直言,“国家重视自主可控大模型算力建设,租用算力模式在政策支持下更具合理性”,此时加码算力项目,既能享受政策红利(如潜在算力补贴、项目合作机会),也让融资用途更易获得监管与市场认可。
- 技术端:破“算力卡脖子”困境,夯实自主底座
当前AI行业面临国产算力与国际顶尖水平的效率差距——公告显示,国产算力在大模型训练、推理效率上仍落后于英伟达生态,尤其在长序列处理、混合专家模型(MoE)等领域存在短板。科大讯飞此前已联合华为、中科海光、寒武纪攻关国产算力,解决多个底层软硬件问题,此次24亿投入,正是将技术积累转化为规模化算力优势,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算力底座”,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外。
- 市场端:适配业务高增长,支撑“技术-场景”闭环
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相关研发投入增加8200万元,AI硬件(学习机、翻译机)收入同比增长38%,海外业务营收激增212%,业务扩张对算力的需求持续攀升。算力平台项目落地后,可加速大模型性能迭代(如突破更大参数规模、优化多模态能力),同时支撑教育、医疗、海外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形成“算力支撑技术-技术驱动场景-场景反哺增长”的闭环,让融资资金直接转化为业务竞争力。
三、市场信号与潜在挑战:融资“实投”传递信心,风险仍需警惕
此次定增调整向资本市场释放了明确的“聚焦核心、务实发展”信号,但也需正视潜在挑战:
- 信心传递:融资“去虚向实”增强市场预期
相较于初版预案中32亿补流引发的“融资用途模糊”争议,此次调整后,80%募资(32亿,含24亿算力+8亿教育)投向具体业务项目,资金用途更清晰、更聚焦AI核心,叠加实控人刘庆峰旗下公司拟认购2.5亿-3.5亿元(锁定期18个月,远超其他投资者),充分体现对业务的长期信心,东吴证券等机构也因此维持“买入”评级,认为定增将“支撑业务快速发展,巩固技术优势”。
- 潜在挑战:国产算力适配与行业竞争压力
一方面,尽管科大讯飞在国产算力上有技术积累,但与英伟达生态的效率差距仍客观存在,若后续国产算力在大模型训练中出现稳定性、效率问题,可能延缓技术迭代节奏;另一方面,国内百度、阿里等巨头及AI创业公司均在加大算力布局,未来科大讯飞需在算力规模、算法优化上持续领先,才能维持竞争优势。
四、行业启示:AI企业融资的“务实范式”
科大讯飞此次定增调整,为AI行业提供了“融资聚焦核心”的务实范式——在AI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需跳出“多融多补”的传统思维,紧扣三大原则:
一是“政策对齐”,将融资投向与国家产业导向结合,既易获政策支持,也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二是“需求匹配”,基于自身业务增长痛点(如算力缺口、技术瓶颈)确定融资用途,避免资金闲置;三是“价值导向”,通过融资投入构建核心竞争力(如自主算力、垂直场景技术),而非单纯填补流动性,让融资真正服务于长期增长。
对于科大讯飞而言,40亿定增的“一减一增”,不仅是资金用途的调整,更是战略重心的明确——从“稳经营”转向“强技术”,以算力为支点撬动AI大模型与场景落地的双重突破。在全球AI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种“融资实投、聚焦核心”的思路,或将成为其在赛道中持续领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