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哄娃变成斗法,这几个雷区,你踩过吗?

晚上十点,邻居家的哄睡大战又准时上演,隔着窗户也能听见母子俩的对话:

“求求你赶紧睡吧,马上就十点半了!”

“再玩十分钟,就十分钟。”

能明显的感觉到,邻居妈妈的声音已经从温柔哄劝变成了咬牙切齿,没几分钟后就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果然,最后还是没有躲过这场“劫难”,被妈妈暴揍了一顿。

不用猜想都知道,孩子肯定又哭哭唧唧的去睡觉。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也曾上演过很多次,明明一开始是想好好安抚孩子,到最后却变成了拉锯战,亲子间也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

时隔几年才突然明白:其实哄娃不是斗法,父母总以为孩子在故意找茬,却忘了自己不小心踩了哄娃的雷区。那些父母觉得有用的方法,其实正在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结果可不就是双双受伤吗?

这几个哄娃的雷区,父母真的别再踩了

第一个:用条件交换哄娃

为了让娃听话,很多父母就会想办法用条件诱惑他们:

“你现在把饭吃完,妈妈就给你看动画片。”

“别哭了,我给你买个玩具。”

这些让娃妥协的话术是不是很熟悉?父母以为这是在曲线救国,却不知道孩子早就摸清了里面的套路,反而闹得更凶了。

孩子只是年龄小,但他们的聪明却不容小觑。用条件交换,其实就是在助长孩子的欲望,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不听话。因为孩子很清楚,父母为了让自己听话还会有更多条件在等着自己。

如果哪一天父母的条件满足不了孩子的期待,那这场交易就会彻底崩盘,很可能会变成更激烈的冲突。到那个时候,父母除了提出更诱人的条件,基本上很难再让孩子听话。

第二个:用吓唬逼迫孩子

有一些父母擅长使用“狠招”,经常靠吓唬来让娃听话:

“再闹,就让警察叔叔给你抓走。”

“你要是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说出口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瞬间变得安静。可父母没有看到的是,娃心里的恐惧也正在悄悄蔓延,他们害怕被抓走、害怕给丢弃……父母以为吓唬是速效药,却不知道这药治标不治本。

父母说出来的这些狠话,年幼又有些单纯的孩子都会当真。每次被吓唬之后,安静背后都藏着他被抛弃的恐惧,时间久了娃会变得胆小、敏感,甚至还可能会养成撒谎的习惯,就怕说实话被惩罚。

最可怕的是,吓唬会提前透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他会想“妈妈真的不要我了吗?”,这种猜疑会让亲子间的安全感变得脆弱,到最后可能会对父母的所有话都产生怀疑。

第三个:用比较刺激孩子

为了让娃听话、优秀,有些父母恨不得将周围所有优秀人都当成标杆:

“你看隔壁的乐乐多乖,从来都不哭闹。”

“妹妹都比你懂事,你羞不羞啊?”

父母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只是想“刺激”一下孩子,让他意识到周围人的优秀,然后超越别人。可实际上,孩子根本听不懂父母的言外之意,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孩子的自尊心比父母想象中要强,父母拿他跟别人比,只会让他觉得父母更喜欢别人。为了反抗这种否定,他会故意闹得更凶,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反正自己做什么都不好,还不如不做呢!

父母的本意并不坏,只是忽略了孩子的心态和认知问题。和大人一样,没有谁愿意被比较、被说教,尤其是被自己最亲的人否定,只会让娃变得越来越差。

想告诉父母的是:

哄娃的本质,不是跟孩子各种对抗,而是要学会跟他们共情。

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到时候孩子没有变优秀,父母还被气到生病,何苦呢?既然这样,父母不如放下让娃改变的想法,试着理解他们的情绪。

试着站在娃的角度,用平视的语气、态度跟他们聊天。如果哪天父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那育儿路上95%的问题,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因为朋友之间无话不说,孩子遇到事情自然就会告诉父母,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理解,自然也愿意听父母的话。

写在最后:下次哄娃的时候,请父母先深呼吸一下,然后问问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是在拉进跟娃的距离,还是在把他往远处推?

发布于:新疆

上一篇:双胞胎长相相似引网友竞猜
下一篇:从小“分床”好,还是从小“同床”好?有3个区别,别疏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