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本记事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的一番新言论广为传播,被赞为“致良知+对症药方”。
李小加10月初在新加坡举行的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峰会一场对话会上认为,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亏欠了数亿农民,产生的财富中估计有一半被国家掌握,应该用来合理补偿农民,“补偿这笔欠账,就是中国的未来”。
李小加说,中国能在过去数十年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土地、劳动力、环境、储户权益四方面的“损失分配”(allocation of losses)能力。
他解释,中国给农民极低的土地补偿,用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成本,实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数亿农民工投身城市建设,拿到的微薄薪酬只是他们应得收入的一小部分。这两者再加上巨大的环境破坏和对储户资金流动性的限制,一共是四个他国都无法企及的条件,中国却做到了。
“(我们拥有)最低廉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和资金成本,加上所有城市市长和各方人士都在这四个维度上竞争,这种成本结构在过去30年间吸引了大量华尔街这种国际资本,因为你根本无法找到另一个地方,能以这样的成本结构,来实现如此庞大经济体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
李小加指出,过去30到40年中国经济创造的财富归属是一个关键问题:究竟掌握在谁手中?尽管尚无任何实证研究支持,他基于个人直觉推测,约50%的财富可能仍由国家掌控,作为一种前期保护机制(pretext system)来维护整体发展;另有20%可能归属于城市人口,而约10%或涉及官僚体系中的不透明部分或腐败部分,属于较小官僚群体。此外,他提到类似于“80/20法则”的分配格局,即80%人口可能仅分享20%的财富。因此,他强调,国家资源再分配的方式将成为未来焦点,以确保更公平的分享。
李小加说,“我们已经不那么在意增量增长了,那带来的变化有限”,远不如找到50%财富更好的再分配方式重要。
在他看来,国家掌握的这50%财富,应被用来补偿四大“损失分配”产生的巨额欠账,“我们必须投入资金帮助农民工,确保他们能在城市租得起房,让他们的孩子能(上学),获得医疗保障,得到某种程度的照料”。
李小加强调,中国需要确保做出奉献的一代农民,在后半生得到合理补偿。“补偿这笔对农民的欠账,就是中国的未来,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前进。”
李小加是在题为《中国展望:解读新的投资叙事》的对话会上,顺应主持人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方面的见解,发表上述看法。
有关分配不公的议题近年在中国社会持续升温,其中农民养老金与城市体制内人群退休金的巨大落差,尤其受到舆论关注。
主持人最后问李小加,如果有10秒钟时间与中国政策制定者交流,会提出什么建议?他回答道:“我没有什么可提供的,你们手头上的工作已经很忙了。”
李小加在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2010年至2021年)期间,是港交所乃至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改革精神和争议性的时代。他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大战役”,而“滴灌通”则是他离任后的新尝试。
1. 互联互通:开创性地建立了“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允许内地和香港投资者通过本地券商和交易所,直接买卖对方市场的股票。使香港成为无可替代的中国资金出海门户和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门户。港交所从“中国的离岸市场”变成了“世界的中岸市场”。
2. 上市制度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如小米、美团)、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以及在欧美上市的中概股来港二次上市(如阿里巴巴、京东、网易)。使香港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和亚洲最大的科技公司上市地。阿里巴巴2019年的回归是标志性事件。但“同股不同权”也引发治理争议,违背股东平等原则,损害小股东利益;未盈利使部分公司后续表现不佳;对中概股依赖过高。
3. 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港交所斥资18亿英镑收购全球最大的基础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但整合困难,效果不彰。
2021年离任后,李小加创办了新平台滴灌通。 理念是用金融科技手段,将全球资本精准地“滴灌”给中国千千万万的线下小微实体店(如奶茶店、健身房),帮助它们发展。其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它不是股权投资(不拿股份),也不是传统贷款(不固定利息),而是“每日收入分成合约”。投资人从门店的每日流水里按约定比例分成,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执行。
这一创新伴随巨大争议,因其法律定性模糊:这种“非股非债”的产品,在法律和监管上属于灰色地带,其合规性和稳定性存疑。同时,其盈利能力和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率仍需时间验证。
日本前经济安保部长高市早苗10月4日当选自民党总裁,有望成日本首位女首相。她毫不讳言最崇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向往成为日本的“铁娘子”。支持安倍经济学,主张增加支出和减税。(此图与正文无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