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来啦》解开多动症的密码:理解与赋能“不一样的”孩子

当孩子在课堂上坐立不安,注意力像蝴蝶一样飞舞;当家长一遍遍催促,作业却依然拖到深夜;当“调皮”“不听话”成为孩子的标签时,一个医学名词——多动症,正悄然走进许多家庭的视野。它是性格问题,还是教育失败?是童年短暂的插曲,还是会伴随终身的困扰?《医生来啦》节目邀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徐月勤主任,为我们深度解读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真相,为家长们送上了一份科学与温情的指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ADHD?徐主任指出,这并非简单的“不听话”,而是一场与大脑发育密切相关的“时差”。“通过脑影像研究我们发现,ADHD患儿大脑前额叶的灰质和白质体积,往往比正常孩子要小,皮层厚度发育也可能延迟两年以上。”前额叶是大脑的“总指挥官”,负责决策、执行功能和 impulse control(冲动控制)的发育滞后,直接导致了孩子“想控制却控制不了”的困境。

这种发育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一方患有ADHD,孩子患病的概率高达74%,与身高的遗传概率相当;同卵双胞胎中,一个患病,另一个的概率高达80%至90%。”此外,母亲孕期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接触重金属或环境污染物、情绪抑郁、病毒感染等,以及孕期营养不均衡(如欧米伽-3脂肪酸缺乏),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这意味着,ADHD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神经发育障碍,而非孩子的“主观选择”或教育的“失败”。

ADHD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其背后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演变。

在儿童期,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至4倍,这并非女孩不易患病,而是症状表现不同。男孩多以多动、冲动为主,像个“小马达”,容易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与同学发生冲突,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察觉。而女孩则更多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型,她们可能看起来“内向”“乖巧”,但实际上存在“走神”“发呆”“做事拖拉”“丢三落四”等问题,她们的“白日梦”和“反应慢”往往被误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被忽视。“有的女孩智商很高,智商甚至达到中上水平,但就是考不出成绩,写作业需要家长反复催促,甚至要写到深夜。”徐主任分享道,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贴上“不努力”“不自律”的标签,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机。

随着年龄增长,ADHD的症状也会演变。学龄前以行为障碍为主,如不知危险、难以等待、冲动打闹;学龄期则会出现学习困难、同伴关系差、自尊心受挫等问题;到了青春期,冲动行为可能升级为对立违抗,甚至涉及法律风险;成年后,则可能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上持续面临挑战。“如果不进行干预,约有60%至8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50.9%会持续到成年期。”徐主任强调,ADHD并非“长大就自愈”,其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必须早发现、早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ADHD与智力低下完全不同。“绝大多数ADHD孩子的智商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好’,因为注意力缺陷会导致他们漏题、错题,考试做不完,甚至无法从复杂的任务中有效提取信息。”他们的困难在于“执行功能”的不足,即启动任务、保持专注、规划步骤、控制冲动的能力存在障碍,这并非智力问题,而是大脑“操作系统”的运行差异。

当老师或家长怀疑孩子可能患有ADHD时,该如何寻求诊断?

徐主任介绍,诊断过程远比想象中严谨和复杂,绝非简单填写一张量表就能完成。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它要求孩子必须同时满足五大核心条件:在12岁前出现症状;症状存在于至少两种不同的场景(如学校、家庭);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对社交、学业等功能造成明显损害;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解释。

在此基础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孕产史、家族史、生长发育史)、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专业的注意力测评、感觉统合能力测试,甚至必要的脑电图、血常规(排除缺铁、缺锌等)进行综合评估。“整个过程非常耗时,看一个孩子至少需要10分钟,症状复杂的甚至要30分钟,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排除其他可能性,避免误诊。”徐主任特别强调,诊断是慎重的,对于学龄前幼儿,即使有苗头,医生也更倾向于建议先进行行为观察和干预,而非轻易贴上标签。

确诊ADHD后,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能治好吗?”

徐主任给出明确的答案:“ADHD是可治疗的!治疗的目标不是‘治愈’,而是‘缓解症状,恢复功能’,让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融入社会。”在ADHD的干预体系中,家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对ADHD孩子来说,有效的管理不是‘管理孩子行为’,而是‘管理家长行为’。”徐主任反复强调。家长的认知、态度和应对方式,直接决定了干预的成败。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与接纳”。 

要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并非“不听话”或“笨”,而是大脑发育的“不同步”。停止无效的指责和比较,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想做到但做不到”的挫败感。正如一位游泳冠军菲尔普斯的母亲所做的,当发现孩子在水中能异常专注时,她没有因孩子的多动而焦虑,而是顺势引导,最终成就了孩子的辉煌。家长要做的,是成为孩子的“导航员”,而非“驾驶员”,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其次,要学习“科学的行为管理技巧”。

具体化而非泛化:夸孩子要“快、准、真”。不说“你真棒”,而说“你今天比昨天提前10分钟完成了作业,妈妈真为你高兴”;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抓大放小,循序渐进:使用“红黄蓝”行为清单,优先解决核心问题(如作业完成),次要问题(如书包杂乱)可以慢慢来。“不整理书包不扣分”,这种“免责”规则给了孩子改进的空间,而非一棍子打死。

建立“冷静角”: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先保持冷静,给孩子一个物理空间去平复情绪,而非对着吼叫。拥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待情绪稳定后再沟通。

与学校形成合力: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状况,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为孩子安排避开窗户和过道的“黄金座位”,允许在课堂上设置“冷静角”,作业和考试任务适当分解、延长时限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夸孩子”。

ADHD孩子往往经历更多的挫败和批评,真诚、具体的夸赞是他们建立自信的源泉。“完成作业了”“今天和同学打招呼很有礼貌”“排队时没有乱跑”,这些具体的小事都值得被看见、被肯定。夸赞与批评的比例最好能达到3:1,让孩子在积极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ADHD孩子的世界,或许比常人更喧闹,也更容易分心,但他们的内心同样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他们独特的思维火花和创造力,或许正是未来世界的宝贵财富。面对ADHD,需要的不是恐惧与指责,而是科学的认知、系统的干预和全社会的包容。正如徐月勤主任所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理解他们,支持他们,这些不一样的孩子,终将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本期节目嘉宾

徐月勤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山东省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中西医协同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山东营养学会妇幼、母婴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预防医学会儿童青少年健康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内分泌学组成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儿童保健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儿童内分泌生长发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异常、儿童营养与疾病、高危儿、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食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诊疗。

发布于:山东

上一篇:情侣提议更换头像引发讨论
下一篇:宝宝出牙不适如何缓解?专家:“冰冻磨牙棒”不可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