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相亲屡次失败的远房大龄表姐跟我吐槽。
说自己这要求的条件也不高啊,怎么就这么久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呢。
接下来,表姐给我开列了自己要求的条件清单。
我一看,确实,其中的每一项要求,看起来都不高。
可为什么就找不到呢?
问题在于,每一项条件都不高,普普通通,但这些条件,合起来就非常高了。
一句话,“普通人”其实并不普通,这个道理用数据计算就能证明。
但关键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有“普通人”很常见的错觉。
普通并不普通
她给我列出的普通男人标准如下:
身高172厘米以上、学历专科以上、月收入5000元以上、颜值中等以上且不丑不油腻、有一套简单的房和车,不要求好。
乍一听,这样的标准似乎真不算高,毕竟现在影视剧或者社交网络上,高富帅形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比,这些条件显得十分平常,简直都有点低了。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用数据说话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从身高来看,根据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20至29岁的中国男青年身高中位数为172厘米。
这意味着,恰好一半的男青年身高在172厘米及以上,另一半则低于这个数值。
所以说,这看似简单的身高要求,就已经将一半的男青年“干掉”了。
剩下的一半人就要闯“学历”这一关了。
自2000年起,我国年出生人口稳定在1600万至1700万左右。
即便开放二胎政策,这一数据也波动不大。
而在这些出生人口中,每年只有大约一半的男青年能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高中教育,每年仍有七八百万人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就直接进入社会打工。
看似专科不难,但查一下数据可以发现,真正能获得专科学历的人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大约仅一半左右。
就是说,在这一关里,原本剩下的一半人中,又有一半被淘汰了。
下一关是收入,这关最难。
谈到月收入5000元以上这个标准,看起来不高,但数据吓人。
在全国范围内,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95%的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
当然,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差距,这里我们就单拿北京出来举例。
在整个北京城,有42%的人,月入低于6K。
而月入破万的,也只有26%,当然这是把海淀区的码农精英和城郊的普通上班族都给平均在一起了。
也就是说,这看似简单的工资这一关,居然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能通过。
经过这几关,剩下的人可就不多了,但还有最后一关等着呢,就是长相。
要求颜值中等以上、不丑不油腻的标准,
这个条件难以精确量化,但其实也好说。
所谓颜值中等,就是至少要比一半以上的人长得好看,处于社会容貌平均值附近。
这一条件正好汰掉了为数不多的剩余候选者中的一半。
综合以上四个条件,看似没那么难,但能同时满足的男青年实际上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粗略计算一下,每100个适龄男青年里,满足身高172厘米以上条件的约50人,这50人中,满足学历专科以上的仅25人,25人中,满足月入高于5000元的约1人。
就这剩下的一个人里,还要卡颜值,那就只能剩下半个人了。
如果按照一些“优秀女性”的标准,条件还要提高,比如身高180厘米以上、985本科以上、月入破万以上,那符合条件的就是万里挑一了。
985本科的录取率极低,100个人里仅有不到一个人能考上985院校,单这一项条件,难度就非常高了,更别提还要同时满足身高和高收入的要求。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普通人很普通
说到这里,就有人有疑问了,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普通人很普通呢?
其实,反数据的是,在相亲市场上,以上那些条件确实是基础条件,虽然说同时具备的人真的不多,但能满足几项的,在相亲市场上还是比较常见的。
就是出于这种经验,很多人才有了普通人很普通的印象。
数据与经验直觉冲突,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因为大多数人是沉默的。
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试图覆盖“全量群体”。
无论一个人是否主动表达,只要被纳入统计范围,就会成为数据的一部分。
而其实,大多数觉得自己不优秀的人,都不说话,他们更不会出现在相亲市场上,早就认命了,只是默默的过自己的生活。
例如,当统计“月收入5000元以下人群占比95%”时,数据包含了工厂工人,基层公务员,农村劳动者等沉默群体,他们的收入不多,觉得丢人,因此也绝不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收入。
但正是这些人,却构成了数据的主体。
身高、学历等基础数据也同样如此,无论一个人是否主动公开这些信息,统计机构都会通过抽样或普查将其纳入结果。
颜值就更是这样了,为什么你在网上看到的都是帅哥美女,让你觉得这样的人很常见,精心包装。
照片作假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沉默的大多数”基本不表达自己,即便表达了,你也不关注。
数据的客观性正在于此,它不依赖个体的“发声意愿”,而是尽可能反映群体的整体面貌。
大众的主观印象则恰恰相反,它依赖“可见性”,而沉默者往往是“不可见”的。
人们对男性群体的印象,更多来自主动发声的少数人,比如社交媒体上活跃的男性,往往是收入较高也乐于分享生活的群体,同时,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更容易被关注。
而沉默的大多数很少出现在这些场景中,自然从大众的印象中隐匿。
就是这种偏差,让你觉得普通人很普通。
这与相亲市场上的“女儿国”反差现象也是符合的。
相亲市场上,每次办各种相亲大会,都是几乎清一色的女性出席,而当我们考察数据,却会发现单身人士中,男性才是主力。
那些人去哪了,他们知道对方要求高,都不敢来,怕自取其辱,于是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总之,数据包含沉默者,印象却筛选掉了他们。
当人们说“找个普通男太难”时,本质上是“在少数可见者中找符合预期的人太难”。
“少数可见者”已经是少数了,在这些人里还要挑三拣四,当然就凤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