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孝”在蔓延,很多父母还炫耀子女有出息,真该醒醒

最近和几个老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心里都有一点相似的滋味。

孩子们在外面发展得挺好,工作也不错,我们做父母的,脸上有光,心里也宽慰。可是,那份牵挂的感觉,好像比过去更重了,有时候心里会空落落的。这大概也算是现在的烦恼了。

像我家,其实情况挺好。孩子住得不远,孙子孙女经常能见到,日子真该知足了。但这个感觉吧,它就在心里。

一、看看邻居老张的事就明白。

他儿子特别能读书,现在在大城市有份好工作,收入高。老张提起儿子,那份骄傲是藏不住的。但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感觉就变了。去年他不小心摔伤了腿,住了院。儿子工作忙,确实回不来,电话里很关心,也很快打了钱过来,让他别担心费用。钱解决了实际问题。

后来老张说:“躺在病床上动不了,才真懂了,钱很重要,但那时候真不如有人在身边,能搭把手,递杯水,说几句知心话。”孩子出息,父母是打心眼里高兴的。可到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那么利索了,需要身边人搭把手,想日常有人说说话时,那份因为孩子出息带来的自豪,似乎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落。

二、我自己家里的一些小事儿也是这样。

小孙子幼儿园毕业了,看到我坐着揉肩膀,他会跑过来用小拳头给我捶背,说:“奶奶,我帮你捶!”初中毕业的孙女,有时会顶嘴,但看我做饭时间长了喊累,她会不声不响地去厨房把碗洗了。就是这些生活里特别平常的小事,会让人觉得心里头暖烘烘的。

这大概就是亲情的滋味吧,彼此心里头总装着对方。那些实打实的关心和体贴,才最让人觉得暖心。

再看看不少在外地打拼、挺有出息的子女。有的确实忙得分身乏术,有时候连爸妈生日是哪天都记不太清了;有的总是惦记着,常常寄些好东西回来,吃的用的都安排得很周到。不过,要说主动打个电话,聊点家常里短、生活小事,能说说闲话聊上个把钟头的,就不那么多了。时间长了,这份关心主要靠东西来表达,东西虽好,但似乎少了点平时聊聊天那种暖烘烘的感觉。

三、为啥会这么想呢?

一来,现在年轻人的担子真不轻,工作家里两头都得顾着。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努力拼一拼,让家里的生活条件更好,让爸妈少操点心,这就是尽孝道了。看到孩子有这份心,让人心头暖和。这份实实在在的孝顺,感觉很贴心。

不过回头想想,我们做父母的,这些年是不是太盯紧孩子的学习、操心他们的前程了?有时可能忽略了教孩子,怎么在日常小事上表达关心、体贴家人,让家人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份心意。

老话‘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守在身边的牵挂。但如今孩子为了发展,很多都走得很远了。看着他们有出息,当父母的当然高兴。可这心里,空荡荡盼着团聚的感觉,也抹不掉。

四、孝顺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要把‘孝’落到实处,不在于对外说孩子有多出息。它可能藏在更普通的生活里:比如爸妈有点不舒服时递过来的一杯温水、一片放好的药;比如周末抽空回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听听爸妈说说家常;哪怕是平时工作忙,心里记挂着,记得时不时打个电话回去问问:‘爸妈,这两天感觉怎么样?楼下你们种的花儿开了没?’

我家那位膝盖不好,变天就疼,夜里常睡不踏实。儿子儿媳工作带娃也忙,但都记得这事。谁有空谁就去烧点热水给他敷一敷。看到他能安稳些睡着,我心里就踏实。平时我也想着儿媳带孩子辛苦,常买些新鲜的菜或水果回来。家就是这样的地方,互相想着,互相照顾,日子就有温度。

所以,当父母的,为孩子骄傲是自然的,但也可以试着看得更实在点。

五、别等到自己很需要照顾的时候,才后悔没多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

做儿女的,也尽量多费点心,别让“太忙了”变成习惯性的理由,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那份关心。

去年我血压常到160,医生让住院几天观察。在外地读书的小孙女知道了,特地请假赶回来照顾。看着她跑上跑下,我挺心疼的,可那份在身边、被照料的安心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说到底,孝顺是一种心意,是心里惦记着对方。真正有出息的孩子,既能拼事业,也懂得珍惜亲情。父母真正期盼的,可能不是孩子多光鲜,而是那份常被惦记着的踏实和温暖。

六、我们都抽空想想:

上一次亲手给父母做饭,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上一次安静陪父母在附近走走,认真听他们说说话,又是哪一天?

有些事,经不起等待。

父母身体还好时,多争取回去看看,坐下来好好听他们聊聊。那份安心,无可替代。

大家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体会?关于如何更好地孝敬父母,您有些什么想法?也欢迎说说。

发布于:浙江

上一篇:冰心:小桔灯
下一篇:爸爸离世后妈妈走了,女童与 83 岁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生病后她吓哭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