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科田转战港交所:并购堆高业绩致大额商誉悬顶 扭亏背后是否存在业绩美化?

在启动A股上市辅导近五年后,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科田”)最终选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回顾公司融资历史,自2016年开始,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频融资节奏,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伴随资本持续注入,公司估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6年初的3.2亿元升至IPO前的82.45亿元,增幅近25倍。然而,在受到资本热捧的背后,公司实际上仍存在诸多隐忧,包括业绩真实性存疑、并购导致大额商誉悬顶、内控合规方面问题频发等。

净利润与现金流背离 扭亏背后是否存在业绩美化?

从业绩表现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7.87亿元,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同期公司净利润表现则难言乐观,2022年亏损2.26亿元,2023年亏损收窄至6450.8万元。2024年在营收同比增长6.55%的情况下,亏损幅度较2023年扩大49.8%,亏损额再度扩大至9661.7万元。

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096.8万元。但从现金流情况看,2024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增反降,分别为0.62亿元、0.57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应收账款显著增加。

2022年-2024年,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增加额分别为1504.5万元、441.2万元、3005.9万元,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对应增加额分别为1907.2万元、4710万元,2025年上半年增加额显著增加,已高于2024年全年,麦科田扭亏背后是否存在通过压货美化当期业绩的现象值得关注。

同时,费用与成本控制同样是推动公司利润端表现的原因之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较往期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由2024年的23.8%降至21.2%;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2%,仅为1.2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由2024年的20.8%降至16.09%。

渠道压货+缩减费用固然能在短期内提振业绩,但其“后遗症”同样不容忽视。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的医疗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收缩可能影响长期产品创新与技术迭代能力。而渠道压货则可能会透支未来市场承接力,加大公司业绩波动等。

并购堆高业绩致大额商誉悬顶 内控合规方面问题频发

业务方面,麦科田主营业务包括微创介入业务、生命支持业务、体外诊断业务三大板块。2025年上半年各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51.17%、37.86%、10.96%。其中,微创介入业务板块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2.1%一路攀升,并于2025年上半年首次超越传统优势的生命支持业务。

这一变化与2022年的关键收购密不可分,当年麦科田将内窥镜生产商唯德康医疗收入囊中,成功切入微创赛道。并购效应立竿见影,该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亿元,成为绝对的增长主力。2025年上半年继续发力,同比增长16.85%,收入达4.03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并购已成为麦科田扩张业务版图的主要路径。公司在2022年1月收购英国医疗设备公司Penlon,将生命支持业务延伸至麻醉解决方案领域;同年4月拿下江苏医疗器械企业唯德康医疗,正式切入微创介入赛道。2025年8月又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拟收购苏州国科美润达医疗,计划将产品范围从柔性内窥镜拓展至硬性内窥镜。

然而,在外延并购堆高业绩的同时,频繁并购也让麦科田背负了沉重的商誉包袱。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规模达9.08亿元,占同期净资产的49.6%。高额商誉背后,是不容忽视的减值风险。公司也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坦言,基于对Penlon、唯德康医疗及Vedefar的收购,无法保证未来不会发生商誉减值亏损,任何商誉的重大减值均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唯德康医疗曾是奥赛康的收购目标,当时交易价格拟定为8.34亿元收购其60%股权。但因唯德康业绩下滑引发监管质疑,重组方案最终被证监会否决。2022年4月,麦科田以17亿元报价全资收购唯德康,估值较奥赛康出价对应的估值提升逾两成,溢价收购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此外,麦科田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也存在隐患。华泰证券在最后一期辅导报告中指出,麦科田仍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能够有效得到执行。辅导小组及各中介机构后续将根据前期梳理结果,辅导该公司进一步完善整体内控制度的建设。

据了解,2024年7月,因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全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麦科田子公司生科原被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行政措施,并被要求停产整改,直至2024年11月才恢复生产。

此前,麦科田还曾存在注射泵抽检不合格、产品召回,以及违法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情形。这些合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经营,也可能成为港交所审核关注的重点。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的基础要求,麦科田在这一方面的改进空间仍然较大。

上一篇:福能东方:关于董事辞职的公告
下一篇:宜品营养赴港IPO:产能利用率骤降、库存积压、销售费用激增 上市前连续大额分红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